-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凯风自南——马思涛当代水墨展
展览名称:凯风自南——马思涛当代水墨展(WIND FROM SOUTH)
展览时间:2018年01月16日~01月30日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四号展厅)浙江省宁波市人民路122号
艺术家:马思涛
策展人:吴小华 周懿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天津美术网讯 “凯风自南——马思涛当代水墨展”将于1月16日在宁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青年新锐画家马思涛近年创作的阶段性梳理,亦是他的首次个展,将展出当代水墨作品30余件。画家在黑与白的空间中,以诗意的心境寻觅东方精神的山水清音与纯粹自然的永恒生命,在混沌与清澈中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的当代性艺术表达。展览得到宁波美术馆的大力支持,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小华、艺术评论人周懿担任策展人。
马思涛,画家、写作者,曾任教于上海电影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特聘讲师。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月30日。
马思涛
画家自述
■马思涛
水墨,中国绘画传统的表现语言,其本质便带有强烈的音乐属性,“流动、蔓延、自由、舒展”,如果能将其从绘画的工具和方法中抽离出来,还原其本质的可能,那水墨本身即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着它独有的精神面貌与品格,自我的诉说方式和呈现。而我绘画的起点,便是基于对水墨这种“物自身”的尊重而展开的。
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是朴素而庄严的。它是古人心中对永恒的崇敬与向往。而我也常常怀疑,在一个信息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快速的崭新时代,人们还能保留多少对“山水”的尊重。移山填海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时代比比皆是,“山水”从根本上已经失去了其永恒与伟大的含义。它的精神内核被无情地瓦解,这是一种创痛,但或许也是一种可能。
回到更深处的内心,去探索更深邃而悠远的景色,抛弃具象的“山水”表达,而让水墨自身去引导和说话,这是我创作的关键。让纯粹的“生命意志”去展现其伟大的可能,而让自我的意志退居其次,从某个层面上说,这或许是一种放弃,但这样的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与相处。在艺术的呈现中,自身的极限是看得见的,只有借助那个“无限者”,艺术或许才有真正无限的可能。
叔本华曾赞美音乐,说音乐乃是独立于这个世界的完美的彼岸。我在绘画中一直追寻着旋律,这是我创作不变的主题思想,只有在旋律中,视觉呈现的固有形态才能变的温柔,绘画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温柔”的艺术,视觉的固定与不容辩解的性质给了绘画以绝对的权力,而这样的统摄力并不适合于我,但水墨给了我可能的空间,因其类似音乐的天然属性,给了不是音乐家的我去展现另一种“音乐”的可能,让我得以在绘画中,获取那种类似音乐的快乐,这样的体验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绘画可以变的不只是绘画,它可以超越自身的领域而变得更为宽广,它可以是音乐或是诗歌,也可以是感叹与思念,它应当是可能的本身,而无需任何一个绝对的定义。
对话
记者:“凯风自南”出自《诗经》,是表达对母亲的深情。你的“凯风”有怎样的感情?以此作为首次个展的主题基于怎样的考量?
马思涛:凯风,和风的意思,诗经里喻为母爱,而我将其从诗经的原意中抽离出来,重点在一个“风”字。风是最具诗性的,无边无际,无有形体,当风吹拂万物的时候,万物舞蹈,林间静听松风,又如音乐般美妙。风像极了艺术的“真元”,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感动与熏陶。风是无言且无有观念的,当凯风自南吹拂大地,万物滋长,棘心夭夭,你说不出其中蕴藏着的意义,但这本身已是最大的意义了。所以我将这次展览取名“凯风自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通常理解中,黑和白是非常理性的色彩,但是东方人却用纸和墨找到了充满感性的绘画表达方式。在你心中,水墨代表了什么?或者说你用水墨在找寻什么?
马思涛:你说的是,东方的审美在一纸一墨,一黑一白之间构建起了伟大的艺术。中国曾是诗歌大国,做一切都强调诗意,不论作诗作画,还是饮酒啜茶,都强调一种感觉。感觉是灵性的,是生命最直观且形上的体验。水墨从客观来讲只是材料而已,但东方审美的伟大便在于能将物之客体转换为情感主体,“万物有情”这样的观念是多么唯美和慈悲啊!所以我对水墨的认知只是“水墨”的物自身,并不掺杂更多复杂的东西。而我也认为,只有真正基于对“水墨”这种物自身的尊重开始,一切才有崭新的可能。至于你问我用水墨在寻找什么,或许是一个“圆满的假象”吧。
倒影
七夜
他山之石
记者:“山水”是东方文人寄情的所在,但面对当下的城市节奏,可能没有人能完全逃避,你又将如何“寄情于山水”?
马思涛:现代的信息文明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对“诗性”的摧毁,过于快的生活节奏使我们变得渐渐麻木和缺乏感知。古代山水画中那种恬淡的奢侈、简朴的优雅其实很难为现代的人们所理解,这其中隔着的或许不是一层雾,而是一堵墙。“町畽鹿场,熠耀宵行”的时代我们是回不去的了,这是一种创痛,但或许也是一种可能。回到更深处的内心,在自我的心灵之间构建起更为宽广的自由,每个人都能营造出独属自我的“山水”,甚至是独属自我的“宇宙”,中国文人寄情的“山水”本来就不是外在的山水,而是其心中的山水,我们无非只是再往深处去罢了。或许正映照着王安石的那句“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艺术总要向灵魂的更深处去跋涉吧。
记者:据我了解,你也是个诗人。在东方审美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今文人都在追求的艺术境界。你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去运用语言和视觉艺术的通感?
马思涛:诗人不敢称,写诗而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或许并不恰当,艺术若要自上而下地寻求理解,其过程总有一些无奈。倒不如说“诗即是画,画即是诗”更为妥当,任何艺术门类,不论是文学、绘画、音乐或舞蹈,其内在的本质是一个东西,只是呈现的手段和媒介不同而已,区分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和传达。我画画从来不觉得自己在画画,而是觉得自己在写诗或作曲,而我写诗也不觉得自己在写诗,而是在绘画或者舞蹈。任何艺术的本质乃是生命最自然的喷发,一种灵智的渴望。艺术家只是根据其想法变换创作手法和媒介而已。
未寒
雨季的失约
记者:你在水墨领域已经做了几年的探索,很高兴看到你今天的那么多成果。这是你的第一个个展,而且很低调,没有开幕式,对于作品也没有很多的说明,这在当下艺术圈不多见啊。接下去的创作有怎样的打算?
马思涛:谢谢!低调是觉得自己还没有高调的资本,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大师面前,没有什么好高调的,也不敢高调。对作品不做过多的说明,是我觉得作品本身已在说明,如果许多东西能简单地“说明”,那也就不需要艺术作品了。刻意地寻求别人理解自己,这不符合我的性格,让理解的人理解,让不理解的人不理解,这是很快乐并且太平的事。对于今后创作的打算,我并没有什么详细且完整的计划,只是知道自己要不断努力,不断突破,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