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开幕式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3月5日,“绘画的向度——张永瑞、仇墨娇、刘化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一层展厅开幕,此次展览由美术学博士艾蕾尔策划,袁佐担任学术主持。本次展览尝试回应什么是当代语境下“非具象”绘画的趋向这一问题,三位参展艺术家沿着“非具象”方向有所实践,各自形成了较明晰的艺术面貌。
参展艺术家与展览学术主持袁佐合影
展览现场艺术家及策展人合影
展览现场
“绘画的向度,意味着多维度的可能性,在这里则指涉一种隐秘的、不可见的路径。”策展人艾蕾尔谈到展览主题时讲到。在她看来,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隐含着叠合的结构:图像的隐匿,以及非图像的索引。前者指的是绘画中没有呈现出任何有待阐释的图像、有待说明的观念、有待被唤起的征象。相反,一切可被辨识的图像意义都失效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那么,厚重颜料的堆叠、侵蚀的笔触、增殖的线条,共同暗示着什么呢?一条去图像化的路径,即倾向于更内在的、更纯粹领域的扩展。作品呈现的视觉表象带来有关强度性的暗示,通向另一端不可见的本源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感觉的延宕、流动的介质、强烈的在场感都被释放出来了。绘画所欲抵达的终点,便是获得自身的生命。
张永瑞,9-3_4,150x150cm,综合材料,2016
“我的创作中所关注的是绘画中的‘时间性’问题。”参展艺术家张永瑞谈到创作时讲到,强调“现在”既是使得画面能够体现时代性,又能够以一种长期动态的形式,把握无数“现在的现在”。不是仅仅是强调绘画的过程,而是以更动态的角度去审视架上绘画,何为完成,有无完成的一天。
张永瑞 无题,150x180cm,综合材料,2018
“每一瞬间都承载着过去的整个洪流。”这种动态的审视,使得绘画作品本身有了随时代发声的力量。张永瑞的理想状态,是让画面一直生长下去,与每一个“现在”都存在着联系。这种奇妙的感觉会在我们的意识当中,重新赋予“现在”原本应有的丰富性。通过抹去“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分界,使画面自身就能形成一种“生长”的语境,这种语境自然成立并且不会以固定的形式和状态结束。
张永瑞 up and down,200x200cm,综合材料,2017
这是张永瑞在艺术道路上追求与试探的一种方式。
仇墨娇,消失与生长,180x140cm,2017
仇墨娇,w4-37,115x90cm,2017
仇墨娇,The Pink Hair,280x180cm,2017
参展艺术家仇墨娇在获得绘画“经验”的同时也试图挑战它:“我将不同种类的笔触叠加在同一画面中,让‘笔触’成为画面的主角,摆脱其在艺术史中长期的‘辅佐’角色。我的作品向来是一种开放的布局,不同逻辑关系的穿插直接反映了我个人思维方式的转换,我并不刻意在过程中维持相同的画面逻辑,这同时产生了有关绘画的思考:作画过程中非单一逻辑关系的叠加,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它与传统的绘画方式及美学追求产生差异,相比之下,非预定性画面的价值何在?我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有终点,它们可以被无限覆盖、涂抹下去,某个‘完美’的节点在被‘破坏’后或许是拓展新领域的起点。在我的作品中,没有太多指向性的现实因素,但我认为作品在精神层面的外现上是非常‘具象’的。笃定,又或是迷茫,时刻暴露在画面的某一角落里,它们使画面变得鲜活。运用何种绘画形式并不是我所在意的,更重要的或许是挖掘新的艺术观念。我会坚持在文化判断上勇敢选择,反思绘画经验的两面性,去质疑,去探讨,去实践。”
刘化琦 160504 2016年 布面油画 150×200
刘化琦 160502 2016年 布面油画 150×200
刘化琦 160501 2016年 布面油画 150×200
参展艺术家刘化琦认为抽象从来都不指向具体问题,是跨越具体问题之上的一种形式与精神的高度团结统一。他试图在绘画中找寻一种不确定的存在,但都会有一个精神性的指引方向,一个属于自我的沉浸体验式的精神空间。他想一种追求自由纯粹的精神性书写,但其中又有基于自身以往经验的审视和判断。覆盖与徘徊,隐没与显现,破坏与建构,在非线性的表达中,开始与结束并置,从中探寻一种自我的存在。
学术主持袁佐谈到此次展览时,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新的绘画主题?他表示,今天的展览“绘画的向度”非常勇敢地提出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三位艺术家每个人的主张或侧重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是严肃的、有现代人文情怀精神的、且勇于质疑习惯认知。他们的绘画语言直白强烈,有别于地域性的学院式形象。他们的探索为清华美院在绘画专业研究方向中加入了一股有活力的、清新的力量。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