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989年,当时正在瑞士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工作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而这毫无疑问是近三十年来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最为深刻影响的发明。不过到目前为止,在互联网对艺术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的讨论,美术馆仍在缓慢地应对。在波士顿当代艺术馆(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Boston)开幕的一场展览,宣称是首个以互联网如何塑造了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美术馆展览。
这场名为“1989至今,互联网时代的艺术”(Art in the Age ofthe Internet,1989 to Today)的展览看似十分宏大,囊括了6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Harun Farock、Ed Atkins、Pierre Huyghe以及曹斐等。而参展作品所使用的媒介也纷繁多样,既有数字作品(例如Hito Steyerl和Camille Henrot的录像散文,或是Sondra Perry的虚拟工作台)也有互联网模拟(Thomas Ruff将网上色情图片进行模糊化处理的作品,以及Albert Oehlen和Laura Owens的绘画)。
“我们将互联网视为一个社会结构体,”波士顿ICA的首席策展人Eva Respini说。她和最新晋升为助理策展人的Jeffrey De Blois一起组织了这场展览,“我们将互联网定义为改变了我们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组关系,包括我们如何吃、如何约会、如何购物、如何旅行以及如何观看。”
Jon Rafman一件新的VR项目注定会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在一间能够俯瞰波士顿港口的房间内,参观者将会戴上眼镜进入一场8分钟的虚拟旅程,在一个后末世世界里穿梭在水下或水上。
当然,这场展览也适当地将展厅移到了美术馆之外。它是今年冬天在波士顿地区14家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探讨艺术和技术展览的重要一部分,同时Olia Lialina和HOWDOYOUSAYYAMINAFRICAN?组合将在展期内,在博物馆官网上进行例行的项目。
展览也向我们提出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信息在网上流传的方式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信息的理解?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了我们与自己身体的关系?它如何转变了关于身份的讨论?
不过对于策展人来说,最难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作为美术馆,该如何在很多作品都是非实体存在的情况下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你该如何策划一场展览,呈现那些本不应该在白盒子空间内展出的艺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艺术作品还质疑了博物馆系统的功效?对于这种影响力广泛且多样的主题,我们能否做出一个合理又一致的说法?
“这不是一场用科技来呈现的展览…而是一场讨论科技的展览,”Respini解释道,“网络已经在我们身边存在多时,现在我们能够后退一步来检验它是如何改变了艺术的生产。”
这场展览以1989年为时间原点,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一年是互联网诞生的年份。当然在此之前就出现了计算机,也有互联网的雏形诞生,而且都对艺术产生了影响。但对于Respini来说,1989年“代表着当代一个决定性的时刻。那一年万维网诞生了,而且(有些人会坚持认为)那一年也是全球化的开始。柏林墙倒塌、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这些都在那一年发生。”
全球化是一个穿插整个展览的主题,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了展览。“我们并不想先假定一个我们自己眼中互联网的世界观,”Respini说道。“我们更倾向于将互联网视为一种全世界的现象。但事实是世界上能接触到互联网的人口只有总人口的40%。”
展览还探索了随着互联网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潜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对它的看法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有些人看来,互联网有着一种乌托邦的可能性——比如白南准,他的作品曾预见未来的世界将是完全连接起的,”Respini提到。“其他人的看法则更为反乌托邦式,而且这种看法现在正有蔓延之势——比如算法泡沫、假新闻、还有像YamsCollective这样的人讨论着激进主义的角色以及我们对于任何东西都可以在网上看到的想法有什么考虑?不过事实上,这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