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3月18日至5月14日,“朱墨春山皆心语--徐里、李庚、唐承华三人展”将在北京慧和天语艺术空间举办。这也是慧和天语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展览,选择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徐里、李庚、唐承华三位著名艺术家近期创作的34幅作品。3月18日下午,展览开幕仪式在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举行。
本次三位艺术家的联袂展览开幕仪式现场,宾朋满座,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先生,著名艺术家李庚先生,慧和天语艺术空间馆长郭翠萍女士分别致辞,对此次展览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向各位嘉宾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三位艺术家现场泼墨的精彩环节,将此次开幕活动推向高潮。三位艺术家于现场用一支“特殊”的毛笔——洋河大手笔,即兴共同创作作品,为来宾们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官享受。
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评价:徐里的绘画,来自于20世纪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墨泼彩传统,这一传统是在20世纪对西方绘画的引入和借鉴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中国画的写意笔墨为骨,引入西方绘画的色彩交响,较好地解决了色与墨的关系。作为油画家出身的徐里,对笔墨色彩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远胜于许多中国画家,他的山水画,以墨为骨,以浓重而融合性的用色而著称。虽然倾情于色与光的交响,但徐里更追求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涵,虽然描绘的是高山大川,大块文章,但他并不以具体的地景风貌为标志,而是将内心的激情,不露痕迹地转化为中国山水画的自由精神。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喜悦和热爱,不经意地从画面中流露出来。徐里的绘画,重点在群峰大山,所以其画中的建筑与树林,与大山融为一体,在朦胧中既突出了作品的浑然气势,又让我们发现了画家浓重而整体的用色之道,这种用色之道与中国笔墨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某种东方性的文化意味。
李庚的作品,以马勒系列为题,将西方音乐的激情转化为东方水墨的微茫世界。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年),是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而李庚的作品,将个体的心境融汇到自然,具有一种平静而开阔的胸怀。他以纵横捭阖的豪放书写,大开大合的构成力量,精微冷峻的几何网格,鲜明强烈的明暗对比,将中国水墨的内在空间揭示于人,从而使作品在辽阔的空间中具有了某种超时空的茫然意味。宏观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使李庚获得了一种超越物象的有利条件,从而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演变成为结构性的视觉图像,在一种典雅的笔墨关系中发展为陌生的抽象性图像。由于李庚作品中所具有的几何形构造与密集的线条,能够将观众的视线迅速拉入画面,在变化丰富的水墨晕染中获得了俯瞰式的空间感受。通过中国水墨书写性的运动达到宁静的平衡,从而具有了某种古人所不具有的宇宙视野。
将唐承华的《南方韵情系列》纳入一种风景的框架中似乎有些勉强,但考虑到“一花一世界”的佛家世界观,我们仍然可以将唐承华极具抽象性的绘画性表达,视为一种个人化的内心风景加以观察。唐承华作品中现实物象,虽有所本,但高度抽象,在强烈而具有书写性的绘画表面下,反映出由某些强烈的生活信念所引发的生存的张力。作为版画家的唐承华,他的绘画,总是堆积着厚重的色彩,在与浓重的墨色相互冲击生发,一派霸悍沉郁之气,却又勾勒出明亮的轮廓,让人体验到一种模糊的动感。对于唐承华来说,无论他笔下的画面具有多么诗意的色彩,但其内心,总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静思考。他曾在一系列装置作品中,将非常具有材料感的木料,进行火烧与着色,这种持续的破坏与美化的工作,不正是我们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吗?所以,画家所给予我们的,仍然是一种东方式的“沧海桑田”所带来的几分凝重,正是在这里,风景由于去除了人工美感,超越了抒情性的诗意。
殷双喜说:现在来断定三位画家的近期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似乎还为时过早,但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地体现了一种职业画家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这种持续性的工作,体现了当代中国画界正在生长的一种平稳心态,它来自于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文化自觉和对个体文化身份的历史判断。
“朱墨春山皆心语--徐里、李庚、唐承华三人展”开幕仪式的成功举办,得到了艺术界人士、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彰显了慧和天语艺术空间发展创新的理念,立意高蹈,旨在秉持“艺术唤醒生命的觉醒,让美融入百姓生活”的使命,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追求高品质的艺术氛围,面向社会,为优秀艺术家书画作品的鉴赏、展示和大众之间搭建起良好沟通的桥梁,争做“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力求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