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海报
展厅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3月28日,绵亘万里 丝路驼铃——杨斌塑画展在亮宝楼开展,伴随着悠悠而鸣的“西海情歌”,隐约中仿佛是要将这西北风情与驼铃声读在心上……
今日,便把由艺术家杨斌创作的塑画呈现给大家。
杨斌
(1961生于西安,陕西省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职业画家 )
展览
2004年,作品入选“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
2005年,洛阳民俗博物馆举办“西部艺术家杨斌雕塑画展”
2005年,作品入选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
2006年,西安•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走进西部——杨斌塑画展”
2008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2010年,深圳•雅昌艺术馆举办“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2011年,澳门陆军俱乐部画廊“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2012年,马鞍山博物馆举办“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2013年,山西民俗博物馆 举办“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2014年,台北国父纪念馆 举办“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
出版
2005年,作品被收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伟大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60周年大型书画展获奖作品集》大型画册;
2005年,经《中国财富论坛》杂志社、《人物周刊》杂志社组成的中国当代名人论坛组委会审核,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艺术名人卷;
2006年,作品被收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祥和中国》书法绘画卷;
2006年,作品被收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2008年,由保利艺术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杨斌先生的个人画册《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2010年再版。
展厅现场
拍卖
2009年春季,北京保利拍卖公司,《黄土高坡之二》81×61cm,以8.96万元人民币成交;
2009年秋季,北京保利拍卖公司,《胡杨之二》81×61cm,以9.87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春季,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窑洞》122×81cm,14.50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春季,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山之一》122×81cm,20.10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1年春季,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夕阳红》122×122cm,66.70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6年秋季,香港保利拍卖公司,澳门拍卖:《悄悄话》122x122cm,120万港币成交。
慈善活动
1.2010年12月在北京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欧美同学会商会联合主办的“百年爱心”慈善晚宴上,捐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个人作品《呐喊之二》122×122cm,现场拍卖以58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慈善晚宴的一大亮点。
2.2011年12月在北京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欧美同学会商会联合主办的“百年爱心”慈善晚宴上,所捐作品《夕阳红》当场以200万元人民币落锤。
收藏
本人作品先后被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世纪坛美术馆、雅昌艺术馆、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收藏家以及政要收藏。
展厅现场
认识塑画 感受杨斌
原来我以为这世上最容易的一件事,就是忘记。后来我总算明白了,原来这世上最难的事,才是忘记。面对杨斌的作品,多年来人们一直不知道该称它是什么,该归于哪一类,以致当他送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的时候,收件者和评审者都难以确定它的归属,杨斌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只好作罢,从此他也就打消了参加全国美展的念头。实际上,他是太老实了,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油画,或者说是雕塑,这样的话,属于另类的油画或雕塑,入选的机率很大。因为这种非驴非马的作品,往往非常容易参与到那些固有的品类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样可以说明画种的发展,可以证明宽容的态度以及多样化的理念,所以,评委常常是网开一面,由此又常常令业界人士大跌眼镜,这在全国美展的国画、油画中并不少见。
关于绘画的品种,约定俗成,国油版雕等等,都有一些可以识别的基本特征,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面貌。然而,杨斌的作品分类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艺术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新品种的思考。我将杨斌的作品称之为“塑画”,其理由为:它是先塑后画;它是塑也是画;它非塑非画。其根本是塑和画的结合。它不同于彩塑的是,不是在塑像完成之后在塑像上的彩绘,即彩色的雕塑。而是以塑作为画的基础,包括用塑造的方式塑造出画面中主体形象的轮廓,然后再在其上作画,从本质上来看,应该属于画的范畴,可是,它在色彩的背后有着浮雕所呈现出来的立体的感觉,又不同于完全平面的绘画,是一种经过塑造而获得的具有一定立体感的立体的画。
名正而言顺。认识杨斌的塑画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虽然基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是,他作品中透露出的那份朴实,以及异样的感觉,会给人以一种基本的判断。与之相比的是,认识杨斌这个人可能不太容易,而不能认识杨斌,则难以认识他的作品。
听杨斌说他自己经历的人,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的听者,因为他的曲折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是现实中的遭遇铭刻在他永久的记忆之中的偶然。他干过很多的行当,在十来种曾经的事业中唯一没有做画家经历,甚至是念想。可是,他从小的爱好,直到中小学时期画学校板报中的“批林批孔”的漫画,却为他后来的人生逆转铺垫了一段可以叙述的缘分。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他在1993年所遭遇的那场难以回首的车祸,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重创,使他在百无聊赖之中拿起了自上中专到工作之后一直都没有拿起过的画笔。他在用无聊的方式消解现实中的无聊,用在孤独空间中的挥洒排除眼前的郁闷,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不仅转行到艺术界之中,而且,发现了塑画,痴迷于塑画,并大有将塑画进行到底的趋势。
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杨斌脚踏实地,一意孤行。他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想法,首先,他没有像齐白石那样一头钻进已有的品类之中,在已有的规范中发展自己;他也没有像齐白石那样为了改变自己的木匠出身而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文人。面对当下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现实,杨斌与许多自学成才的画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艺术的途径,他没有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自己而恶补素描、色彩,更没有像时下流行的到某个院校中进修、混个能够书写在履历上的文凭,以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不在乎自己的文化身份,只是希望保留自己的艺术感觉和那份难得的清纯。这就是杨斌,一个肃立在漫漫开合的西北原野上的独行者。
创立新的品类,是因为不满于已有品类在人们审美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感的定式,是希望新的方式带来审美上的新的惊奇,而借助于绘画和雕塑的固有力量,通过融合而产生杂交后的新的基因,使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因此,从事过工程机械的杨斌像科学研究那样,反复琢磨高岭土与纸浆混合的效果以及实际的硬度,他也在不断研究塑与绘的磨合,关注形与色彩的空间关系在胶合板的平面上的画面效果。从借用自己喜欢的别人的摄影作品,到亲自用相机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令他感动的景象,杨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将技术上的新的发现,上升到艺术表现生活和自我的层面;将技巧上的不断成熟演变为艺术风格上的完善和确立。
十余年来,杨斌用他的方式先是不懈记忆西北原野上艰难跋涉的沙漠孤驼,展现戈壁滩上落寞旋转的沙枣以及丝绸古道上竭力生存的胡杨,此后,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完善,杨斌打开了宽广的视域。他立足关中大地,侧目陇东山岭,放怀陕北高原,尽情收揽那飘散着青草粪香的关中牛圈,裹挟着拦羊汉子一鞭高歌的信天游,以及赤裸着油汗、坦露着无尽痴情的庄稼汉男女,还有那些饱经风霜与沧桑、背靠着低矮土墙和半边碌碡的寂寞斜视着西边落日的衰老的爹娘……
越过记忆,杨斌眷恋着过去,眷恋着苦难,眷恋着西北高原,眷恋着不死的胡杨林……面对现实,杨斌积淀苦难,将生命的主题毫不怜惜地牢牢锁定在现实的图景之中,将艺术的方式义无反顾地锁定在塑与画的结合之内。杨斌用艺术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化解一路风霜;用艺术表现了现实的情感,抒发满腔豪气。(陈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