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4月7日下午三点在中捷当代美术馆开幕的“在,别处”展览开幕。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捷当代美术馆馆长覃琨瑛、捷克驻华大使馆代表Ondej(欧阳旭)、《青年视觉》杂志社艺术总监孙初、本次展览副策展人刘晶以及捷克艺术家Jiri Prihoda、Jiri David、中国艺术家徐升、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忠、中国艺术家杭春晖、杜小同等等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展出了三位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来自捷克(国家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著名艺术家Jiri Prihoda,中国艺术家马秋莎以及雕塑艺术家徐升。
中捷当代美术馆馆长覃琨瑛首先发言:“这个展览筹划了两年,火星塔模型的复杂搭建和影像技术的完美处理使得这个展览纯粹精彩。明年春天火星塔原作将落户布拉格,它将是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的作品”
“在,别处”展出的作品有装置,雕塑和影像,策展人吴洪亮认为“艺术的妙处与难度常常在于永远不在此地而在别处,作品恰恰就是在建构一条通向陌生世界的通道“,此次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恰恰给了观众们一种身在此处而目及远方,在光与影中感受作品营造的厚重感和神秘感的氛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非常肯定地强调:这是一个很有学术高度的展览,今天到场的观众一定是独具慧眼的观众。他说:“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捷克艺术家Jiri Prihoda即将完成的火星塔科技艺术建筑,还是马秋莎的火星影像和徐升的雕塑作品,都通过艺术的方式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未知世界的方式”
展览举办在有“宇宙之眼”之称的中捷当代美术馆,走进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Jiri Prihoda的火星居所模型,该火星居所呈现一个半完成的状态,观者在室内仍可以看到搭建的木质结构和支架。作者让其保留未完成状态的原因是,他认为人类在探索火星时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火星志愿者在火星上苦苦挣扎探索生存的方式,火星上的居所服务于他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因此该居以一种有特色的楼梯空间方式呈现。
与《火星塔》主题相互呼应的是中国著名艺术家马秋莎的影像作品《火星》,擅长探究人与人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的她,这次探究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她的《火星》为观众呈现了极度细腻又极度广袤的红沙陆地。微距镜头下惊人质感的红沙颗粒在航拍镜头下毫无人类活动痕迹的旷野沙丘,用超越个体体验的视角描画出一个神秘的类星球地表。片中不停翻滚推进的红沙巨浪仿佛宇宙的存在般无穷无尽。
雕塑艺术家徐升的作品分别是3D打印雕塑《格拉茨的超级想象》,铜铸雕塑及视频《岛屿临摹》,木刻雕塑《菩提》以及花岗岩雕塑《低洼地》。 在《岛屿临摹》中,作者租船出海,艺术家试图身体力行地把不可见的,不完整的青屿岛用泥塑的方式一点点的观看、一点点的临摹呈现出来,艺术家选取的自然“对象”太大了,导致只能从局部到整体的进入,而传统的泥塑方式是“对象”改变而创作者不动,当对象与创造者彼此的体量、可变化性发生改变时,主动变成被动,一种不可能的对抗关系被呈现出来,艺术家在晃动行驶船上用泥塑的方式围绕着岛屿去临摹,在晃动中集中注意力创作使得艺术家晕船呕吐,是艺术家用身体的极限去挑战自然还是寻求解决与自然之道的观看和新的思维方式,无疑艺术家的关注点从物理之物的空间转移到场域与身体之间的博弈,用身体参与到场域中去做“雕塑”。而观者则处于第三者的观察方式,亲身的嫉妒体验对“别处”观察方式的挑战。
观者投入在一件作品里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光线、声音、空间、活动对于观者的影响,都是这个展览里所需要把握和展现的,这是一种四维的,全身心的体验。“互动性“在这里以一种更晦涩的方式来表达,都是利用人的感知能力来实现互动的。
正如本次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所说:“在,别处“展览,观众能通过感知能力,去理解艺术家所想传达的关于宇宙,人类,艺术,自我探索的观点。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