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西方哲学在纠结所谓一元化抑或二元化时,中国哲学早就比西方多往前迈了一个门槛,那就是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中国哲学始终是以“三”为单位的。不管是天地人,还是佛道儒,抑或所谓精气神,万变不离其宗。在这方面,艺术家魏杰通过他的绘画艺术在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三界》绘画哲学史诗。
生于1967年的魏杰,是一位被当代艺术学术界忽略的新架上艺术的代表人物。非学院出身的他,其作品的实验性恐怕在目前的当代艺术圈还无人可比,他不是那种玩波普小观念的小流行艺术家,而是一位窥视人类终极关怀、在顶层空间探索的追问者,其精神的高度堪与《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那样的思想者相同。
魏杰16岁就开始纤维棉绘画、纤维绒绘画的创作。纤维棉、纤维绒都是当代科技的产物,当很多所谓实验艺术家,还在油画布上挖空心思精雕细琢的追求极致体验时,甚或依靠几台常见的显微镜做简单的抄袭时,魏杰已经釜底抽薪用新的纤维棉、纤维绒材料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了,远远抛开宣纸或油画布,同时也几乎抛开了笔和颜料。他以艺术的方式在探索科学哲学上登顶,让艺术与科学在“实验”的顶层空间对话。
魏杰的纤维棉、纤维绒,与约瑟夫?博伊斯的毛毡、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波罗克的点画、草间弥生的小圆等有异曲同工的妙用。尤其魏杰的纤维棉、纤维绒与约瑟夫?博伊斯的毛毡有纤维的一脉相承。除了在纯纤维棉、纤维绒的绘画以外,在魏杰其他的新架上艺术创作中,如《三界》系列中的子系列《三界敦煌系列》、《三界自然系列》、《三界禅境系列》、《三界意境系列》、《三界星球系列》等,都隐约留下纤维棉、纤维绒的魏杰标识。看这些作品如果没有找到纤维棉、纤维绒的韵律,那就等于没有弄明白这是谁的作品。有时魏杰直接将纤维棉或纤维绒原物植入,有时拿笔描摹,有时拿某种类细丝的工具在颜料底上乱刀,看似无秩,实则有序,那种毛绒绒的人造棉,探索着人类心灵饥渴的终极关怀,散发着他独特的暖意,那也许是来自人道主义精神最深层又最接地气的底线。
到这个阶段,魏杰的新架上艺术才真正的名副其实,与传统的架上艺术截然不同,完全迈进了一个创世纪。这已不是早期纯粹为了实验而实验的纤维棉画、纤维绒画,实际上他已经不再讲究所谓的实验性,用没有章法的尽情发挥,进入了无所谓什么技法、观念、材料,更多是一种手感的极致体验。每件作品可能能融合好几种当代艺术的门类,真正进入了道的层级,忽略法却处处符合艺术精神的致法。
纤维画的创作让魏杰形成了发明家的思维,使其视野始终与现代科学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他的艺术创作比一般艺术家多一个科学哲学的关照。所以同样是架上绘画,魏杰的艺术创作对材料的重视和突破不像一般相对传统的艺术家那样拘泥。
魏杰绘画中的线,有自己独特的出处和创造,这就是来自纤维画的一种自我超基因的训练,是他最早觉悟的个人主体意识,也是一个现代人自我独立意志的超越。中国水墨艺术中有很多程式化的皴法,但那些皴法都是基于毛笔笔头毛的特性,而魏杰作品《意境》中的线条则出自类似硬笔的油画刮刀刀尖的坚硬。这种坚硬的来源与中国哲学有一种超弱的联系,与西方的一元论或一神教精神是一种现代呼应,是对中国传统权威美学的一个小小的“起哄”。小小的一笔是个减法,整个画布上的重复铺排则是除法,从而形成了魏杰个人绘画独特的青春勃发型个人艺术语言的LOGO。
1995年8月,魏杰应邀在新西兰举办了以纤维棉纤维绒为主体材料的个人作品展 ;1999年,在第二届莎士比亚世界艺术成果博览会上,魏杰作品《悉语》荣获金奖,同时荣获对人类贡献荣誉称号;2006年,作品《彼岸》在首届中国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同年,作品《脉络》《网络纪元》《故曲——系列二》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三界》系列是魏杰新架上艺术的一个高潮期。所谓的三界的“三”,并不是一般人所谓来自中国传统哲学天、地、人的三界,也不是简单地天人合一的三界。他的三界与老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有一脉相承,是一种哲学的思辩,而不是简单的能指和所指。
魏杰的《三界》内部又分五大系列,分别是《意境》系列、《禅境》系列、《自然》系列、《敦煌》系列和最后的《星球》系列。《三界》看似由五大系列组成,实则还是三个系列:《星球》是对现代科技背景下“天”的思考;《自然》是对工业化背景下“地”的重新聚焦;而《敦煌》、《禅境》、《意境》分别是艺术家对人的追求创造、思维模式、主体意识的逐层深入和分别思考,不管是放大镜式,还是微积函数式,还是纯意识的禅思。
从《三界》的“敦煌”,到《三界》的“自然”,到《三界》的“禅”,到《三界》的“意境”,到《三界》的“星球”,这是魏杰与人类的先哲们的一个个对话。最近的《三界的星球》一般人也都明朗了,而这也恰是魏杰新架上艺术的一个巅峰,就像贝多芬《欢乐颂》一样更加明了,有了不免世俗但又亲切、令人莫名感动的人声。到此时,魏杰的新架上艺术《三界》系列,可能在兴奋的仓促间掀开了中国当代艺术新时期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