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开幕式现场,法国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Robert Lacombe)致辞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5月14日下午4时,“融——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作为本年度“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活动,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共同主办。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法国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Robert Lacombe),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秘书长卡罗琳·克拉布(Caroline Crabbe),策展人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等中外嘉宾、参展艺术家、清华大学师生等近200人参加开幕式。罗文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杰罗姆·桑斯、卡罗琳·克拉布、袁驷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
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秘书长卡罗琳·克拉布(Caroline Crabbe)
呈现当代艺术多元化趋势
“融——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展示了10位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整个展览如同一部短篇小说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它既强调了东西方之间的二元对立,又体现出当下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趋势。展出的作品既有普世性,又兼具自身的独特性。此外,展览还凸显了文化交锋的主题,更传递出一种理念:艺术可以在世界各大洲之间游走和流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审视艺术的广阔范围。
马塞尔·杜尚奖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于2000年设立,致力于推广法国当代艺术,如今已成为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奖项之一。近二十年来,该奖项每年颁发给一位在法国工作或居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卓越成就的当代艺术家。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来自历年杜尚奖的提名艺术家,其中,部分提名艺术家同时也是获奖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作品完全超出了当代艺术的现有分类,将内省的情感经验和外部的丰富环境相融合,构建了一个对碎片化隐喻的世界,体现出当下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趋势,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全新的建议和全面的视角。
展现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探索
展览中,10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位于其专属的“环境”之中。这些艺术家们关怀世界,同时以批判性、颠覆性和乌托邦精神介入这个世界。有些展示空间完全出自艺术家本人的构想,成为他们的创作或所构建的世界的延伸,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他们艺术探索的成果。
卡德尔·阿提亚作品《环理论》
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大量采用转移和回收的方法来揭示社会中的问题,通过装置、视频、文字和摄影构建起丰富多样的系列作品。他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边缘性、无根性和他者性,在无尽的往复中,引领我们踏上一段连接私密与普世的旅程。他的《环理论》就是参考了宇宙环理论而创作出的大型雕塑装置。
达维徳·巴律拉《被埋葬的绘画》
达维徳·巴律拉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造型艺术家、制作人、音乐家、作曲家),他通过视觉、造型、音响和电子装置将各种艺术类别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以实验的形式呈现,保留了许多偶然性因素,隐喻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如《被烧焦的绘画(中间被烧焦)》,一部分由烧焦的木头碎块拼接而成,另一部分则体现了用焚烧过的木头在布面上摩擦产生的痕迹。
尼尔·贝卢法作品
尼尔·贝卢法以融合视频、雕塑和绘画的装置作品著称。他以无序的碎片化方式表现了对历史的书写和当下权力的再现。他的作品营造出一些看似没有逻辑的氛围,剖析流行文化的符号,动摇了这个由图像构成的世界。透过他的批判眼光,展览中那些“低科技”“手工制作”的作品完成了策略和语境的转换。
米尔西亚·坎托尔《双彩虹》
米尔西亚·坎托尔的作品也体现出对普世和谐的追求,她的作品激进且微妙,将神秘主义、伦理学和美学交织在一起,其灵感来源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艺术家对形式的探索表现为一系列象征符号,并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此建立自己的体系。如《双彩虹》,带刺的铁丝和艺术家的指纹勾勒出一道(象征和平的)彩虹。
拉蒂法·埃沙克赫《Tkaf》
拉蒂法·埃沙克赫是一位出生于摩洛哥的法国艺术家。她的作品坚定而精巧,通过质疑历史的概念和进程,探索政治与社会文化现实之间的联系。拉蒂法·埃沙克赫善于创作装置或进行空间布局,并将个人的、文化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东西与空间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Tkaf》是一个由砖块和血色颜料组成的装置,重现了艺术家对一次摩洛哥之旅的记忆。
莱安德罗·埃利希《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
莱安德罗·埃利希建筑般的作品采用了镜像、双重背景和错视效果来改变对现实的感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空间。这位阿根廷艺术家通过转换城市环境中的平凡元素来吸引路过者,从而影响公众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室》细致入微地再现了精神分析学家的办公环境,身处这个虚幻的装置就好像进入了另一“时空”,参观者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洛朗·格拉索作品
洛朗·格拉索作品的核心主题同样是现实与虚构、梦境与幻念之间的界限。他的创作结合了大量叙事手法、幻象和时间错位,用来质疑我们与历史、疑虑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他对“看”这个行为的意义非常感兴趣,眼睛这个图案贯穿于格拉索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无题》呈现了一只幽灵般蓝色光晕的霓虹灯眼睛,它照亮了整个空间。
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弥撒圈》
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记住这光芒》
黎巴嫩艺术家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二人的创作游走于纪实和虚构之间。两位艺术家以一种实验性手法,对以战争为标志的时代现象进行了改变和重塑,通过表现战争和社会动荡而营造出一种诗意化的废墟。如影像《记住这光芒》,在大海深处出现了被战争淹没的城市、军用车辆和其他奇怪的废墟。这部影像邀请参观者探索不同寻常的知觉领域。
巴尔德莱米·托果《疯狂城市》
巴尔德莱米·托果是一位在素描、雕塑、视频、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切换自如的艺术家,他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的联系,其灵感源于自身经历、旅行和偶遇,探索人类情感和生、死、苦、乐等普世主题。《疯狂城市》就呈现了异想天开的“城市”景象,参观者的想象力和身体游走在棋盘状排布的非洲地毯上以及十件大型木雕像中,令人联想到艺术家的祖国喀麦隆。
王度《内科》
王度的创作包括富有趣味性的巨大雕塑和装置,以批判的目光看待媒体系统和消费社会。他的雕塑由各式各样拾来的或特别制作的物件构成,探索了操纵现代媒体系统的可能性。王度认为,媒体源源不断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流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成了“后现实”:一种混合了真实的世界和媒体制造的世界。他采用隐喻式的医学术语来反应当代世界,如《内科》就改变了猫和老鼠的权力关系。
激发更多思考与体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百年名校的博物馆,自2016年9月开馆一年半以来,始终秉持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精神,追随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践行博物馆“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建馆理念,陆续举办了多场国内外高品质和高水准的展览,既研究和呈现了国内经典传统艺术,又引介和策划了国外经典艺术流派及艺术家大展。
本次“融——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聚焦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展现国际当下艺术的潮流和趋势,将为观者带来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期待本次展览能为校内师生、社会大众以及中国的当代艺术群体带来新的思考和体验。透过当代艺术的新型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艺术的角度深入理解和体验我们当下的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