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由SOHO中国-长城脚下的公社”与“ArtDepot艺术仓库”联合举办的“N.A.I.C PROJET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这一驻留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成为发现、展示新生代优秀艺术家的平台。
此次2018第三届驻留计划邀请了以李钢、宋琨、何迟、韩娅娟、商亮、叶甫纳为代表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展开为期一周的艺术创作。并于2018年5月19日到6月19日期间,在建筑师堪尼卡精心设计的大通铺建筑内举行展览,展示了本届驻留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邀请了张伟、张春华、翟倞三位青年艺术家携作品一同参展。这不仅是一次中国当代艺术与长城脚下公社的建筑设计的精神对话,也是中国新生当代艺术家的一次艺术跨界探索之旅。
绿树掩映下建筑师堪尼卡精心设计的大通铺建筑
艺术仓库负责人赵倩颖发言
作为活动三年的见证者和推手,艺术仓库负责人赵倩颖首先介绍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实施三年以来的情况。她谈到:“这一驻留计划最早源于五年前艺术仓库开始的一些艺术活动,发现了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一集建筑、美学、文化为一身的当代建筑群,由12位世界级建筑师潜心打造,并在威尼斯双年展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其中每座独立建筑都为我们呈现出大师们对建筑、艺术、环境的思考和独到见地。这些建筑本身就有艺术属性,我们想赋予它与艺术更深入的关系。
于是双方合作来推动青年艺术家的驻留计划,在第一届的时候选择了四位艺术家,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六位艺术家。驻留艺术家的创作媒介也在不断改变和丰富着,从架上绘画到影像再到装置影像等等。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和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一次希望艺术家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驻留项目区别于其它的地方在于,来到这里会身处大自然之中,而不像大多数驻留项目只给了一个空间。”
展览现场
本次艺术家驻留项目学术研讨会由Hi艺术主编罗颖主持,到场的驻留艺术家与嘉宾一同就怎样来保持媒介上的多元性,怎样与驻留空间产生互动,这次驻留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驻留地创作与在工作室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艺术家宋琨曾有过多次海内外驻留经验,她说道:“我曾经在挪威和冰岛进行过驻留,觉得北欧的文化有着独立性,并且发现他们很注重去保护自然环境。例如我在冰岛没有看到一根裸露的电线,几乎全都埋在地下,他们对于城市改造的工作做得要更细腻一些。后来我也和十几个朋友一起在泰国发起驻留岛在项目,感受最深的是大家可以深入的分享合作,互相交流,并且去尝试跨界。这一次来进行驻留其实即兴的成分很少,在来之前已经有了大体的思路,决定要进行写生,这也因为我最近的作品关注自然人类的生存等问题。”
艺术家宋琨在现场发言
同为这一届的驻留艺术家李钢的体验大不相同。他也曾经参加过两次驻留,有一次是在德化,主办方带领艺术家参观制作白瓷的地方,并且让他们以此为灵感创作作品。他提到:“当时我玩儿了几天,越看古窑址越不敢下手去做,觉得系统的做研究不适合我。后来我找到了一些原来用作装酒或者醋的白瓷器物,觉得这些器物的声音特别美,这样我就把白瓷陌生化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创作我的作品,然后把感受扔出来让别人去细化。这一次驻留我觉得能够和很多艺术家进行交流,并且互相激活创作思维。”
李钢 《草图》 2018年
说到玩儿,驻留艺术家何迟确实是一个“实力玩儿家”。他表示之前在三亚驻留的时候,租了渔船,做了一面旗子,然后每天出海或是在海滩边,根据这些做了录像作品。“在这边我24小时上了三次山,看到了打野鸡、狐狸和黄鼠狼,感觉这边野生动物很多。来的时候我就带了一袋茶、一瓶酒,觉得来驻留并不是把工作室挪到这里,而是要与这里发生关系。我每天像动物一样在山里游荡,让自己放松下来,是觉得这七天不够时间做出好东西,这一段时间驻留的经验会在以后的创作中生效。”
同样作为驻留艺术家的叶甫纳分享了她在柏林女子监狱的驻留经验,她谈到那时候在一家曾经的监狱中生活两个月,感觉都快要绝望了,有一天还被关在监狱外面进不去。另一次驻留是在荒无人烟的澳洲沙漠中,当时一个年级大一点的澳洲人带着另外两个女孩,深入澳洲中部沙漠地区,研究原始遗迹图腾,与土著交流,这次经历觉得很辛苦也有些后怕,但却给了她很深的印象,也让她能进行批判的思考,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她的影像作品据说是在展览前一天晚上完成的剪辑创作,充满魔性的音乐无比的洗脑,配合着艺术家自己游荡在驻地建筑和夜间长城的场景,加上画面中无处不在的锁链符号以及小猪佩琦的卡通形象,让人感觉处于一种清醒的梦游之中。锁链难免让人联想到束缚和限制,而艺术家本人则认为锁链代表着一种联系。
叶甫纳影像作品
叶甫纳影像作品
这次的驻留艺术家中也有几位是第一次参加驻留项目,他们主要以绘画为媒介,很关注自己对于绘画与空间关系的感受。商亮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让我感兴趣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发挥,我没有再去买材料。在第三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焦虑,觉得不行了我得画画,然后再看带的工具里有什么形状的画框,很多作品都是在一边玩儿一边创作出来的。在这里和艺术家一起交流,感觉能摩擦出更有意思的火花。我想在此把自己抽空,然后再去完全释放出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同样第一次参加艺术家驻留项目的韩娅娟表示:“第一次驻留感觉特别新鲜,当时看到介绍的时候对大通铺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小时候是部队大院的,过惯了集体生活,后来上学的时候是独立状态,而在这里能再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魅力,也让我能接触到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在中间我们换过一次房子,很感谢这次换房子,让我从之前一个人孤立的巨大压力之中释放出来,能和大家一起玩儿一起创作,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我觉得这种个体在集体中的游离的状态,也会在我之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韩娅娟绘画作品
韩娅娟雕塑作品
此外,现场嘉宾还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创作与空间驻留的关系。其中鞠白玉作为写作媒体人说道:“我更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艺术家的工作过程,与驻留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往各大美院都有写生的传统,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描摹作品。很多驻地计划也让艺术家走出画室去到田野中。我觉得走出一个习惯的空间和环境,能给艺术家一些启发,是对艺术家惯有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
在谈到这三届驻留计划的变化时,曹丝玉认为:“第一届我来觉得艺术家们并没有在空间里进行思想碰撞,而这次艺术家能在集体的生活里交流思想。驻留项目也更关注如何让艺术家在一段时间内在集体环境中有效的交流,驻留如何持续,如何更好的进行商业运转等问题。”(图文/孟媛)
张春华 《窗外》 2017年 与看着窗外的观者
展览现场
周围的环境
研讨会现场
驻留地不远处可见长城
参展艺术家合影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