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就架上作品而言,冷抽象是崇尚画面结构的艺术类别,与其他艺术类型不同在,它对艺术家的考量是对画面的把握,而非叙事性或情感性的表达。
此外,冷抽象作品的深度,更是建立在艺术家对“结构”一词的理解和实施基础上。正因如此,偏于冷感的设计类作品,与冷抽象作品就有了天然区分。冷抽象的重要分支“至上主义”对“结构”的注解甚至快走到了抽象艺术边缘。具体案例中,我们能很轻松分辨出冷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至上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偏冷感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作品的区别:蒙德里安的直线总让人觉得背后有个面,而安藤的木条钢管虽然是立体物,也会让人觉得他就在制造“线”的节奏,至于马列维齐的方块,仿佛是宇宙中空间站一样的存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南京这座城市与冷抽象似乎形成了180度的对角凝望。南京的建筑特点、艺术家群体,更多的是带着温度的人文关怀。那么,给南京的温度加入一些局部的、像不锈钢锋刃反光一样的冷抽象的刺激,将会怎样呢?在淮扬菜系中,常用的吊鲜手法不是放鸡精,而是适量地使用盐和糖。
陈丹阳、戈子馀这两位均为70后,都有丰富的参加国际重要展览或艺博会的经历。多年来对国际抽象艺术的观察和交流,辅助了他们对这一领域产生深入而现实的思考,作品也随之更为成熟,并具有清晰的个人风格化特征。
冷媒,是一个工业名词,意指产生冷冻效果的媒介物质。把它引用到这个夏天开幕的展览中,是因为它与冷抽象有“冷”的共性,并且读起来好像也挺琅琅上口的......
陈丹阳:平均律的借用
陈丹阳近年来的作品均以《巴赫平均律》命名,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十二平均律”的绘画解读。但是就音乐作品平均律而言,在那个时代的厉害之处是把8个音程划分为12个半音,而巴赫将之大范围地用于24调的创作(此处须粗通乐理)。通俗地理解,就像造房子一样巴赫把原本并不平均的音阶变成每块大小都一样的砖,然后用这些砖堆砌、排列,造出各种形态的房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之大几乎可以比拟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十三辙”,他创造了一个典范。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陈丹阳《巴赫平均律》系列作品中那些线和点会如此均匀,我们可以给他这种绘画方式一个命名:按律作画。不过陈丹阳并没有“向大师致敬”的企图,而是借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制造规程,用“反创造”的方式创作每一件不同的作品,克制住冲动性的发挥,使画面本身就彰显出了“规矩”的美感和力量。用这种方式做作品,在国内是少见的,在70后绘画艺术家中更是唯一的。
艺术家简介:陈丹阳,70后艺术家,曾参加国际最重要的艺博会瑞士巴塞尔(SCOPE BASEL)、迈阿密巴塞尔(SCOPE BASEL, Miami)、以及香港Art Central艺博会。是国内较早参加国际一线艺博会的70后艺术家之一。
戈子馀:均分法的变异
戈子馀的作品极易引发观众的误读。然而有意思在,他的作品即使被误读,也仍然能够成立。
在画面本身(准确地说不全是“画”,还有材料),戈子馀制造出了一个个色彩迥异、形态不同的平面状的立体空间,极其挑战视线的聚焦点。这就会让人忽略掉构成作品的“线”的立体感。戈子馀的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通过稀释出许多份等量、不同浓度的同种色灌入槽内,等颜色干后形成不同深浅的空间,色彩也随着空间深浅而自然呈现深浅变化,但其实整个画面只用了一种颜色。线与线之间的间隔都是均分的,并且密集。在通常情况下观众正面观看作品,得到一种感受,如果从斜面、侧面看去,会发现他的作品其实是立体的,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这时,正面所看的画面意义就被消解。
所以戈子馀创作作品时的“均分法”就像解几何题时常用的辅助线一样,是个过程,在画面上因为均分而形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一种视觉假象。凡此种种,都与戈子馀对哲学上“虚空”的喜爱有关:物象的严谨,恰恰表达了事物的不确定。
因为,再锐利的视力,也永远看不到脑后的世界。
艺术家简介:戈子馀,70后艺术家,作品多次赴韩国、新加坡等地参加重要展览,在参加韩国KIAF艺博会、台北艺博会、艺术北京、艺术深圳等艺博会时极受藏家青睐,多个重要藏家均收藏有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