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上海乌鲁木齐中路沿街一处10平方米的路边空间里,容纳了一场小小的当代艺术展。12件展品全部与诗有关。“诗的”巡展@上海7月14日在上海开幕。
“诗的”巡展,是“诗歌岛”对于诗歌与艺术的大型跨界尝试,2015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会诗人的诗作为灵感来源,广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不限形式的创作,以绘画、音乐、摄影、舞蹈、戏剧、建筑、装置等艺术形式,重新去诠释、演绎文字里的诗意。上海是第二场,为了把展览办得更接地气,跳脱常规的白立方空间,策展人汪单选择了将巡展落地在乌鲁木齐中路的沿街独立空间“寄存处”。
寄存处的玻璃门,映照出乌鲁木齐中路车水马龙的日常。
“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能在诗里相遇。”本着要在闹市里“搞事情”的执念,“诗的”巡展@上海希望为乌鲁木齐中路的居民、游客,提供一个与诗“对话”的空间,买菜路过的大叔大妈、放学后舔着冰棍闯进来的中小学生、慕名前来乌中路探访网红店的青年男女,都能在“误入”展览后,领受到一份能激发其生活灵感的诗意。
展览开幕是晚上6点,黄昏时分,正是乌鲁木齐中路最热闹的时候。“寄存处”太小,艺术家们聚在路边人行道上,读一句诗,喝一口象征诗歌之味的酸甜苦辣汁。闹哄哄的马路上听不清人声,不少路过的行人好奇地驻足,间或走进小小的“寄存处”中一观。
“寄存处”的前身是一个服装店,经过设计师的改造,成为一个隐藏在居民生活区里的迷你艺术空间,面积只有约10平方米。“寄存处”所在的街区,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小商铺林立,菜市场、小食店、五金店、手机维修、洗衣干衣等一应俱全。甚至有一个照片冲印店和“寄存处”共用一个入口,周边居民想要进入照片冲印店,就要先进入“寄存处”。
“我想选一个城市空间来做这个展览,让它和周边环境产生一些对话。”汪单在美术馆工作,也考虑过美术馆空间,但最终觉得美术馆空间和周边环境是切断的。汪单住在乌鲁木齐中路附近,常常路过“寄存处”,这里的烟火气触动了她。
在这样一个有“烟火味”的空间里举办以诗为引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上海站这场展览干脆取名叫“大隐于诗”。大隐于市,大隐于诗,下沉于底层生活气息浓郁的闹市街区,艺术和诗歌,是否能与当地居民发生有趣的碰撞,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吉吉(左)和特邀创作人汪琦琦(右)朗诵起了文贞姬的《一个人无法拥有的事物》和陈灭的《孟兰旧话》,每读完一句就拿着超长的柔软吸管,吸一口神秘罐子里的饮料。
展览空间小,汪单在每一处都做足心思。原本的橱窗被布置成了一件叫《城市剧场》的作品,深深浅浅绿色丝线高高低低垂落成幕帘帷幔,背景是一块玻璃。观众站在作品前,透过低垂的帷幔,通过玻璃可以看到自己和身后的街道。艺术家蒋昀格的灵感来源是诗人哈里斯·武拉威亚诺斯的诗歌《面纱》:“真相不是暴露/暴露是对秘密的摧毁/真相是揭示,是对秘密的证实……”
“橱窗意味着观众24小时路过都能看到这个作品。在策划这个展的时候,对面街道在做一些整改,城市也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镜像,这个镜像对城市空间是一种反观,也能从中看到你自己和城市的关系。”汪单希望,借“寄存处”的这场展览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些什么,引发一些思考。
观众可以从“‘诗的’寄与取”的口袋里,抽取印有IPNHK2017诗作的小纸张,根据诗中所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去选择品尝试管里不同颜色的液体。
抽取印有IPNHK2017诗作的小纸张,根据诗中所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去《弧形餐厅》选择品尝试管里不同颜色的液体。
为此,在狭小的空间里,她选取了许多有互动性质的作品。高灵的《弧形餐厅》灵感来自于诗的滋味。观众可以在墙壁上编号的格子中取出一张纸条,读上面的诗,依据自己对诗句的体悟,从《弧形餐厅》的酸甜苦辣汁中选一杯喝下,感受诗歌真实的滋味。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自己写下一首诗,放进格子中,供后来者品尝滋味。“这条街道周边的文化业态远远不足,希望在这个展期间,大家哪怕是能走进来读一首诗,或者写一首自己的诗寄存下来。”汪单说。
“寄存处”里的每一件作品灵感都来自一首诗,扫扫作品边的二维码,艺术家的灵感来源诗句就会显示出来。
览空间内,观展者好奇地搜索每一处的诗意。
“诗的”巡展发起团队成员杨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诗的”巡展举办两届以来,第一次选取这么小的展览空间。此前,他们最大的一个展厅有1000多平方米。从1000平方米到10平方米,展厅整整缩小了100倍,是很大的落差,但他们觉得,以缩小展览空间的代价把展览下沉到居民区中,是有趣且必要的尝试。
“大隐于诗”开展前一天,在布展过程中,就有很多居民穿过“寄存处”去隔壁的照片冲印店。“很多人走进来的其实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会看一下,然后很直白地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解释之后,他们也觉得很有趣,也会扫二维码看看诗歌,其实这就是一种连接,这是很有趣的地方。”
设计师贺诗云的《死亡冥想》。一个只有秒针在不断循环移动的时钟表盘影像,同其它的有关死亡的叙事片段并置,与街头潮涌的人群进行有关“死亡”“次在”“流逝”的无声对话。
除了隐藏于闹市的展览,“诗的”巡展@上海还将和艺术家展开关于城市生活的在线讨论,并计划于7月28日,在乌鲁木齐路沿线及周边街区,举办一个12小时的诗歌派对,早上喝着咖啡听同济建筑系学者讲述乌鲁木齐路的“前世今生”,下午跟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漫步乌鲁木齐路寻访文化史迹,晚上在弄堂里举办夏夜诗歌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