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9月8日下午,《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共有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的46位艺术家参展。展览由俞可、黄笃联合策展,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跨越亚洲地理鸿沟 建构亚洲想象文化共同体
“展览既有绘画和雕塑,也有装置和影像,还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沉浸式艺术”,展览策展人俞可表示,此次展览凝聚了亚洲青年艺术的活力,在开放空间中对话与交融,形成了多元和差异的艺术特征。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考和针对性,有的作品强调表现日常经验,有的作品彰显了传统能量,有的作品隐含了艺术本体的内涵,有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关怀,有的作品描绘了生命意识,有的作品凸显了情景的感知现场,等等。让观众在展览中去沉思和感知多维的形式和场域,感知艺术不断扩张的边界,以体验丰富而多样的亚洲当代艺术风貌。
“我们期待以展览形成的交流,增进亚洲各国对于共通性问题的思考,探求亚洲各国交流的频道,并在逐步的文化合作中建构一种地缘关系下的想象共同体”,展览另一位策展人黄笃则表示,此次展览将空间、技术、身体、视觉编织成了一种新的展览形态——以艺术的本体、事件的过程、空间的书写、身体的感知等叙事营造了新的视觉文本,以建构亚洲当代艺术的多元深度与广度。
将新兴技术手段融入作品之中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展览,在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有趣的互动体验去理解和思考作品本身所带来的意义。艺术家薛雷带来的作品“渡劫界”,在一副看似静态照片的屏幕上,观众用手点击照片上的人物后,那人会转过身来说一句话,得到了很多观众排队围观体验。
据薛雷介绍,“渡劫界”作品由三联屏影像、计算机触屏互动、瓷装置、新媒体投影空间、文献展示等几部分组成,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里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都发生了变化,技术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将新兴技术手段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更能让普通人去理解作品的意义。
当下科技的更新扩展了过去的艺术观念和媒介方式,数字化的通信技术建构了新型的多维时空,新媒体的视觉化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图像编码。这些因素共同成为了青年艺术面对的生长现场,出现了以科技手段为支撑的艺术呈现方式。如数位化的图像;3D扫描和打印;以数据统计为参数为视觉化输出;以糅合灯光、音乐、剧场等多种媒体的虚拟现实呈现的沉浸式艺术空间;以生物基因技术为依托的生命体实验。这些青年艺术作品借助复杂的技术探索一种新的可视化艺术,以及新的空间体验方式和互动区间。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7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共同展出。
参展艺术家名单:
Ayesha Singh(印度)、柄泽健介 Kensuke Karasawa (日)、曹雨、陈扬、陈春木、程昱峥、郭东来、洪启乐、胡庆雁、黄炜、金氏彻平 TeppeiKaneuji (日)、雎安奇、kwikwi小组(印度)、Lek KiatsiriKajorn(泰国)、李波、李青、李川、李易纹、李柱石、林勇贤 Lim Yonghyun(韩)、刘博大、刘俐蕴、刘溪子、刘正勇、卢杉、Mm Yu(菲律宾)、马秋莎、宁佳伟、沈凌昊、谭天、谭英杰、王拓、王玺、王恩来、王译媚、吴元安、薛雷、杨心广、越后正志Masashi Echigo (日)、苑旭彤、 张海超、张雪瑞、张移北、张文心、赵铉泽 Cho Hyuntack(韩)、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