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黄惇
文/黄惇
真不好意思,我完全没想到我会第一个上来发言,因为有机缘在5,6年以前,我认识了卢俊舟先生。从那个时候我看到他的应该叫书法作品,但是今天我走进这个展览,苏州博物馆把他放在现代艺术的展厅里面,给我的感受和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展览现场
我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匠心”。我们都知道一件作品,画的好、写的好、搞得好,它要有“匠心”。但是呢,又要有“率意”。“率意”是在“匠心”基础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我今天看他的作品,有些作品是可读的。有些作品按照卢俊舟的说法或者他自己的认识也是可读的,但是观众读不出来,也就是说他朝前走了一步。他利用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字的书法美,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把他展现成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艺术品。
展览现场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讨论他,我认为不确切、不全面。如果用绘画艺术来讨论他,似乎也不很确切。所以,我谈我自己的认识。我今天看到了他在原有的对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文字的结构美、中国文字的笔法美等等要素的基础上朝前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无论他用刀斧砍、用墨包拓、用笔在纸上挥洒,他的线,有的像匕首、有的像平行线、有的很自如的圆圈,都构成了他自己的一幅一幅我认为是有意味的艺术品,也可以用画来看,也可以用书来看,介乎于许多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征,而又汇集成一种自己的语言,我想是卢俊舟经过自己努力所达到的一种成果。我们都知道,“匠心”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来构造的。而“率意”,又需要在这些基础上,表现出一种艺术家非常自由的创作。
展览现场
中国有句老话,叫“废纸三千”。废掉的纸有三千。画是如此,书是如此,那么废掉的三千是什么呢?有可能是练习的作品,有可能是创作失败的作品,那我想卢俊舟先生的作品是不是废纸三千?是不是需要大量的创作才有获得他今天的成就?我想大概大家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是“真不容易”。这个不容易,就是他用了他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这个艺术语言我认为最不容易的就是他突破了:书法给他的框架,绘画给他的框架,或者其他各种艺术给他的框架。
他突破了,他成功了。谢谢。
作者简介
黄惇(号风斋)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卢俊舟部分书法作品:
月似霜,2012年,140厘米×68厘米
情更怯,2012年,94厘米×69厘米
秦时明月,2015年,69厘米×69厘米
吴越春秋 2018年 220cm×22cm×40
吴越春秋 局部1
吴越春秋 局部2
壁 2018年 270×586cm
壁 局部1
壁 局部2
梦 2018年 直径21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