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重建桃花源——王淑平当代艺术巡回展”上海站展览的核心依然是以“G20峰会”概念为亮点的作品。艺术家王淑平在这个系列展览中推出了综合了架上绘画、行为表演、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观念作品《G20峰会》,并通过对这一母题的深入发掘,展开其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探讨。
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女性艺术,由于具体社会环境的差异而跳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女权主义的阶段,即表现争取女性平等的社会身份与政治权利的需求。当下大多数女性艺术家在将注意力集中在性别意识、女性的社会心理等问题上,强调的是女性作为行为主体对于整个环境的感受与表达。而其具体的行为方式,也更多地表现为对女性及其周遭对象既有关系的挑战、质疑与讽喻。王淑平作为中国第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艺术家,在着眼点与思考方式上与其他女性艺术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王淑平从《G20峰会》系列开始,将考察的视野带回到早起女权主义对于政治话题的关注上去。然而不同于以往相关艺术创作中更多地着眼于政治生活中的女性缺席与政治女性的男性化问题,王淑平以一种戏拟的方式假设了一个纯女性的政治现场,而这个现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重新诠释女性与政治的关系,而更在于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诠释政治本身。简言之,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强调政治改变了女性,而是暗示女性可能重塑政治。而这种重塑,可能意味着一种消解了斗争性、更强调共存性、暗示了某种不同以往的评判标准的新的可能。
如果说,王淑平的架上绘画作品,出于作品符号的延续性考量,而还带有某种冷漠、荒诞、苍白的气质的话,那么,在巡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行为作品,则显示了艺术家对于“女性表达的政治姿态”这一问题的持续思考。在上海站的现场表演中,艺术家特地选取了一群二三流的专业模特而不是艺术院校学生或相关“圈内”人员来扮演“G20政治人物”的角色。这些表演者由于本身对于表演内容的不明就里,表演技艺的粗糙以及作为“导演”的艺术家对于“百无聊赖”、“装模作样”、“假正经”等感觉的刻意要求,而表现出尤其突出的“缺乏代入感”,这种刻意强调的“距离感”、正儿八经的“荒腔走板”,更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生活”中的“仪式感”与“戏剧性”。与此同时,上海现场的会议长桌上,在各角色的手边都放置了一个浮着乒乓球的玻璃水杯,以这种貌似简单的方式来暗示“星球”,即这个会议发生在外太空,而非现实的地球。这一儿童木偶剧式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那种不真实的“戏剧感”。这种不真实感,既是一种从自然的人的立场出发,看到的政治的不真实,也是从一种对现实政治的集体记忆出发,承认了这种“女性方式”的不真实。而后者的不真实,恰恰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真实的现实政治的一次反拨。戏剧也好,体育也罢,本就是以一种精神性的名义去消耗人体产生的过剩的荷尔蒙,从而转嫁一种集体的、情绪性的冲突风险,因此,戏剧化的“政治”,自然也就“去了火气”。
至此,王淑平的话语结构便悄然由早期女权主义的范畴引入了某种生态女性主义的特征,那就是对于一种假设的女性主导的社会关系中更吻合自然和谐的生态规律、更少侵略性、更能持续发展、更强调平衡、动态而不是线性、指标式的判断体系与生活方式的暗示。由此,她的女权主义艺术道理也就由挑战、讽喻走向了某种建设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