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当代艺术应是相对于传统而言。作者今天的发言并不准备从当代艺术历史的大场景出发。因为,对当代艺术的“历史性”论述,已经是前人的理论成果。在这里,我有意识的尽量避开前人结论性的理论“匡式”,借用静态的理论视觉进入动态式的自觉透视。尚有错觉,谨请各位方家指教。首先,我们并不是要摒弃或者忽略前人的理论成果,恰恰相反正是要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构筑最新的艺术意识形态,加速培育现代艺术的公民意识。据有关信息透露,一项对世界当代艺术公民意识展开的综合调查。结果是:美国第一,法国第二,英国第三,日本排在第九,而中国国民的当代艺术公民意识倒数第二。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日本进入佛罗伦萨的90%游客都会到各大博物馆去参观,而中国的游客90%则到商场购物去了。可见中国的艺术公民意识何等淡薄。
一、“85”新潮是中国的一次文化进步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人类文明的进程,欧洲文艺复兴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次最成功的运动。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旧意识”“旧观念”。17世纪之后,发生在法国、英国、美国的一系列新潮艺术运动,无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延续。印象派、抽象主义的相继出现,从历史的新角度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向前发展,进一步深化了西方人在价值体系中的意识形态。那么20世纪中叶发端于美国的当代艺术至今也只有70多年历史,中国的“85”新潮艺术的出现,无疑是在西方的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引发的一次小小的艺术运动。我们不得不对20世纪中国艺术在世界的影响力作个历史回放。由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20世纪影响世界的200位著名艺术家,连日本的草间弥生也在其列,而偌大的中国竟然却空无一人,即使被国内神化了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也无缘上榜。比较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国“85”新潮代表人物方力钧等也无法和日本的村上隆等“同飞凤池”。有国内论者认为,英国的泰晤士报在评选中有意排斥中国,在学术的标尺面前,这个谬论自然不攻自破。就拿日本的草间弥生来说,她对艺术的前卫性观念,完全得到了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可,美国著名的惠特尼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都举办过她个人作品展,相比之下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尚未有一人能在这个等级的世界艺术殿堂举办过个人画展。
上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终于开启,国人在一丝阳光中深深地吸了一口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气息。“85”新潮的诞生让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后当代艺术进行了一次美好的初恋。只可惜这个初恋留下了一个浅浅的印痕之后又被打回了原地。
需要重复的是,中国的“85”新潮无疑是人类艺术文明进步的一个运动,可惜的是,“85”新潮艺术并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它没有西方当代艺术运动的承载能力,更缺自身的文化储备功能。2016年的6月我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作了一个《区域主义批判》的交流讲座,其中谈到了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运动,只是它们不在同一刻度上。虽然二者都在不同程度地解放了人性,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迥然不同,一个是把神拉到人间,一个是把人抬上神坛。
二、中国当代艺术缺乏情怀资本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倾入“情怀资本”断然不可取得成功,起码可以说不是今天那样的“欧洲文艺复兴”。我曾对欧洲文艺复兴做过这样的解读,欧洲文艺复兴的本质不仅仅是“文艺复兴”,更重要的是“思想复兴”,“新思想”给“旧制度”带来的巨大冲击,彻底激活了后来西方的开明文化制度。美第奇家族的“情怀资本”发端于对旧制度的决心废弃,这个“情怀资本”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怀资本”的社会基础,而集合了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文化思想有识之士。他们并没与“政治权力”进行血与火的博弈为手段,而是以“文艺复兴”为切入点,掀起了一场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触及政治灵魂的伟大运动,在“文化”的策动下,这次运动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当人们在纪念这次文化运动的时候,深刻分析这场运动的“组合拳”,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美术”团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在欧洲文艺复兴的高潮期成了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分析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未能得到“情怀资本”的支持,当今中国的首富与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首富其对“情怀资本”的投入显得天差地别。当然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与当年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们的博大情怀,也无法比之高远。把历史的镜头移到当年欧洲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并没有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而穷奢极欲地享受生活,而是为欧洲文艺的伟大复兴,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米开朗基罗为完成大卫雕像的创作而积劳成疾,口吐鲜血,其终生为追求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反观当今在名利场上忙忙碌碌的艺术家们,又应作出怎样的反思呢?
三、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否能走出峡谷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还包裹在“自信”的“区域主义”困局里,“狼奶”的教育环境一以贯之。尽管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家活跃于与西方进行“艺术交流”,但这些交流几乎还停留在唐人街的华人圈里,实质上未能达成与西方主流学术群体进行深层的艺术思想融合。当代艺术个体式的散兵游勇尚难于形成集群势力,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致命弱点。尽管上世纪“85”新潮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并没有进入西方文明的主流文化意识,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价值观互相抵触的潜意识依然存在。
中国艺术家虽然也频频到国外做展览,但所去的展览场所几乎没有学术含金量,西方重要的艺术殿堂中国的艺术家很难进入。这除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以外,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总体创作水平,还缺少超越时代的构想能力。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创作团队也未形成“双轮”共驱的动力。艺术创作行为的个体英雄主义十分凸现,学术上“关门主义”的创作态度无法走向社会。所有这些,都是“区域”环境对当代艺术制约的巨大杀伤力。
突破“区域”的精神制约,当代艺术家必须勇敢抛弃个人功利主义,倡导崇高的学术思想,以跳跃式的思维和创造力跨越禁区,积极投身到“创新社会”的大潮中去,为艺术社会变革的前夜点亮第一盏灯。(作者 刘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