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时间之隙——2019当代雕塑三人展”将于2019年1月5日下午3点在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开幕,策展人张群英,参展艺术家有许尔纯、朱峰、许燎源。在展览即将开幕前,艺术家许燎源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的独家专访。
新浪当代艺术: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参展的作品以及所表达的艺术观念?
许燎源:前两年我们创立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叫“物感主义”,其创作理念就是以“物”为核心的感性创造。前年我的个展主题为“时间的浮标”,去年的展览主题为“有时间”,今年的展览主题为“时间之隙”,这是一个多维的时间概念。物感主义的作品是没有边界的创造力涌现,它没有意义的系统性焦虑,在遭遇中生发,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而是时间碎片的聚合物。
新浪当代艺术: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时间之隙”,时间对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许燎源:时间就是“瞬间”、“此刻”,是构成艺术永恒的缝隙,把我们所有的生命体验与世界交互的状态慢慢浓缩成无数种感觉的化合物。好的艺术就是有时间性的艺术,它是内时间的启动。我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它产生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内在时间的开启,直接进入作品的内核,这个“时间”和科学的时间(从一刻到另一刻的时间)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内在心神的焕醒,它是温峻冷冽的幽微之光,它是一种期待、一种融化、终成一物。时间是此刻,青铜是此刻的不朽。
新浪当代艺术:艺术家朱峰老师认为时间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你认为呢?
许燎源:这是线性的一个轴,是此刻的叠合。而我所说的“时间”是指当我们与艺术相遇,而神思激活的时刻,它是心神游走的生命映照和反射,这种主体的唤醒,其实就是审美的观照。
新浪当代艺术:您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对于时间的理解?
许燎源:一件好的艺术品一定是“有时间”的,它作为一个标志,所谓“有时间”一定是动人心神的,观者在观看作品时,经验断裂,时间重启,这种异域感就是我们进入作品内部的灵心世界。它不像传统艺术需要寻找寓意,而是寻找直观的力量。不需要寻找一个对应的知识点,而是作品本身的感性力量,是生命的凝结点,而那个时刻就是生成永恒的契机。
新浪当代艺术:您创作了大量充满陌生感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许燎源:实际上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放空”,先画草图。此次展出了系列放大到眩目的草图(两米多),当草图放大到一定极限的时候,画面中的线条就是我们神思游走而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体量和空间的关系就构成了。这种游走慢慢地自然生长,强化感性的涌动,而不是以寓意统筹下的日常翻译。
每个阶段的作品都是在外界的刺激之下,有时间,有经历,有感动,有思考,有理性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朦胧、混沌,是传达一种以“物”重新融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具有未来感的作品,去掉寓意反而产生了一种发现生命独特存在的样本。
原来的雕塑都是多维实体,而我的雕塑作品有一个基本的构架,向内部空间生长,有冲突的色彩和形状,再加上一些空间的处理,让雕塑回到雕塑本身,回到它的体积,回到它的肌理、形态或者质地。以此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交互。
新浪当代艺术:可否谈谈您的观念雕塑与传统雕塑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许燎源:传统雕塑是以寓意为先,先有构思,而我的雕塑是在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契机中生长出来的,没有预设性,这是最大的区别。它是以材料为核心,以“物”为核心,生长出一种感性的形式,包括它的形态、质地、色彩、肌理等等,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表达,回到艺术本体语言的探寻和创生中。
新浪当代艺术:您提倡以“物”为核心的感性创造,那么理性在艺术创作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许燎源:理性只是做最后的统筹,但原始的感觉全部来自于感性的力量,最后需要理性地去归纳、调整,但尽量保持原初的感受。首先是强化感性,艺术的本质就是伟大的直观,如果让意义统筹艺术本身,艺术就与生命疏离了。比如现在的产品,使用者主要是先被感性打动,理性主要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感觉的状态。
新浪当代艺术:您所倡导的物感主义对于观者而言,应该怎样通俗地理解?
许燎源:从寻找寓意的观看方式回到直观的感受,当我们观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打动你的不是寓意本身,而是它的形态、色彩、质地、肌理直接打动你,进入你的心智以及感觉的唤醒。
艺术的创造,语言的贡献,主要是形式创造,而不是从内容出发的,要强调形式。但是这样会生长出一种什么内容呢?它会对应到每个观者的生命经历,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风景。虽然艺术家不一定有那么多意义的表达,但观者会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联想,而审美的契机就发生在观看的瞬间。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内时间启动的过程,这就是时间性,达不到这种感动就没有时间。
物感唤醒了观者生命的原初遭遇,就像一个婴儿看到太阳,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对他而言就没有概念,第一次看到太阳就是原初的遭遇,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新浪当代艺术:是不是如您所说,通过艺术的方式开启人类感知的边界?
许燎源:当我们看到传统雕塑的时候,一匹马或者一个英雄人物,这种感知是确定的、稳定的,我们的审美经验已经建立了这种系统。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没有见过的物像时,我们的感知系统的边界被打开了,原来我们的审美还有另外一个空间被打开。真正打开一个维度就开启了一个边界,这就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它全面介入我们的生命,介入我们的生活,形塑我们的社会。
我们的艺术要回到主体世界的感知,而不是再现我们已知的事物,静物写生就是再现。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已经变成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出场,比如毕加索所推崇的立体主义,他把所看到的界面打碎重构一个新的世界。而我们是把所有的感知碎片,重构成一个新的有机生命体,它是以材料为核心的感性化合,是我们日常经验里从未有过的事物。英国雕塑家托尼说过,我们就是要创造从未见过的事物,不然我们的艺术与生活世界就没有区别。
不断地开启我们的感知边界,实际上是把我们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断向未来推进。这样的原创艺术就会影响到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时尚设计等等,一切都来自于最原初的艺术探寻,即艺术语言的探索,艺术语言的贡献。实质上是让人类的感知走向了更远的未来,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重塑我们的精神品质。
新浪当代艺术:您用十余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极具生活化的艺术产业链,外界是如何评价您的?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许燎源:在我们这个艺术产业链里,艺术没有边界,没有门类的概念,而是雕塑、绘画、设计融合为一体。绘画有雕塑感,雕塑有绘画性,同时把这些艺术延伸到时尚生活中来。其实我在院校里面也主张不要分专业,就是剩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创造力,另一个是媒介的问题。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没有边界、拥有创造力的人。当代艺术作品只是在媒介选择上,艺术表达上方式不同,不必分什么门类,在我这里是要消除艺术边界。在没有门类边界意识的艺术家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被颠覆被重塑,没有边界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比如在德国,只画画的人叫画家,跟油漆一个概念,只是要注明一下他是个画家。拥有综合性创造力的人才称为艺术家,包括舞台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等等。艺术家只需要根据表达来选择媒介,艺术才是他要思考的本质问题。
我花了十余年所打造的艺术产业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
艺术家简介
许燎源,艺术家,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创始人,物感主义艺术流派代表人物,他消弭艺术门类的边界,让艺术自由盛开。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