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浙江奉化露天弥勒大佛
弥勒菩萨铜像
布袋和尚行脚图
宋 法常《布袋和尚图》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大人物弥勒,本是一位以“修慈”著称的菩萨,到中国后,不仅形象大变——从庄严妙相变为袒胸凸肚的笑相,而且其未来佛的身份也多次被人利用。从印度的慈氏转化成中国的布袋和尚,使得弥勒佛充满了传奇色彩。
弥勒笑口常开之因
解释不一
中国式的佛教造像,一般都妙相庄严,衣冠整齐,表情慈善,甚至呈现女性化的姿态。唯有弥勒造像袒胸凸肚,笑容可掬,表情滑稽,不仅令小孩子一见就笑,觉得这个胖大和尚非常好玩,而不苟言笑的大人们也忍俊不禁,顿生亲切之感、欢喜之心。
弥勒为何总是笑口常开?弥勒像旁常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固然对弥勒之笑阐释得很精辟,但很多人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弥勒自己大彻大悟而达到了妙觉圆通境界的欢乐;有人认为,这是对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而随缘布施表示高兴;还有人认为,这是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愚顽迷惘表示揶揄。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谁也说不清楚。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到镇江金山的江天寺礼佛。他拾级而上,步入山门,迎面就看到弥勒那张笑脸。乾隆回头问随侍在侧的纪晓岚:“你看,他何以对着朕笑呢?”纪晓岚回答说:“佛见佛笑。”乾隆又问:“他何以又对着卿笑呢?”纪晓岚答:“他笑小臣生生世世缘浅福薄,不过是一块微贱的料。”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对纪晓岚随机应对的阿谀之词非常满意。可见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拍马屁的功夫也非同一般。
古印度弥勒原本妙相庄严
然而,中国人常见的这尊弥勒造像却是一尊汉化的造像,在古印度,弥勒的本相并非如此。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一个贵族家庭,出生时便相貌华美庄严,全身金黄色。弥勒是他的姓,意译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译为无能胜。《阿弥陀经疏》这样解释这个姓名的含义:“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佛经还记载,弥勒后来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他侍立佛侧听佛说法时,佛祖曾预言他将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娑婆世界的教主,故被人称为“当来下生弥勒佛”。弥勒跟随释迦牟尼修炼,却先佛入灭,上生至兜率天,享受种种极妙之乐事。
《弥勒下生经》预言,弥勒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至阎浮提国鸡头城,从该国大臣修梵摩之妻腋下出生,于龙华树下大会佛众,成就佛道,并使与会的九十四亿信徒皆得罗汉果。
这个阎浮提国因为是弥勒降生之地,“夜雨香泽,昼则清和”,“谷食丰贱”,“人民炽盛”,“甘果美树,香气殊好”,“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该国最神奇的地方是无论男女在大小便时,“地为之开,事论之后,地复还合”。到了夜晚,人们熟睡之后,有罗刹鬼“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免除一切劳作与愁苦、污秽与丑行,一切皆能尽如人意。可能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净土”吧?
布袋和尚临终有偈民间误为弥勒化身
印度的佛教造像,一般头发短而蜷曲,眼睑下垂,表情严肃,并不像中国和尚那样剃光头,更不作嬉皮笑脸状。印度原先的弥勒像法相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中国早期的弥勒像也是这样。如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里有一座慈氏阁,阁里立者一尊印度式的弥勒像。这尊弥勒像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妙相庄严,与后来中国式的弥勒像迥然不同。
妙相庄严的印度弥勒像被中国人改造成形象诙谐的大肚和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事出有因:五代后梁贞明年间,明州岳林寺(在浙江奉化)来了一位容貌古怪的僧人,法名契此,号长汀子。他身材矮胖,形象猥琐,大腹便便,常用一根木棍挑着一个布袋,内装日常用具,四处化缘,随地坐卧,人称“布袋和尚”。他语无伦次,似癫似痴,却善知天文地理:天将雨,即穿鞋;天转旱,即拖木屐。他还能预示吉凶,与人言祸福,十分灵验。如有人问他佛法大意是什么,他就放下布袋,将袋中之物倾泻于地,叉手而立,叫道:“看!看!”别人不理解,再问,他便收拾东西,背起布袋就走。其实布袋和尚是用“行为艺术”告诉人们:心若放下一切世俗的事情,就是懂了佛法。
据传,布袋和尚临终前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一磐石上口占一偈,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便以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岳林寺的僧人将他葬在寺西,为其造塔,称为弥勒庵,宋初赐号定应大师。于是,从北宋开始,人们逐渐以大肚弥勒像取代印度式的弥勒像。
佛教寺庙里的弥勒像,多放在天王殿。由山门往里走,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殿内有六尊造像,殿中间是弥勒像,面对山门,他的背后是韦驮像,面对大雄宝殿,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像,所以人们一进山门就会看到弥勒。这样摆放弥勒实在高明,弥勒热情随和,笑口常开,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从而使寺庙香火旺盛。
武则天为帝位自称弥勒下生
经常有人问:弥勒到底是佛还是菩萨?如何区分弥勒佛像和弥勒菩萨像?按佛教的说法,弥勒是未来佛,现在是菩萨,居住在兜率天。兜率意为喜足。兜率天中有内院、外院之分,外院是上生天界众人游乐之处,内院则是补处菩萨住处。
所谓补处菩萨,是修菩萨道已达最高境界而待时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即候补佛。释迦牟尼下生成佛前,曾以补处菩萨的身份住在兜率内院,成佛后,弥勒便接替了他的位置,所以弥勒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于人间的储君。弥勒的造像因此也分两种:一种即未来佛像,常与过去佛(燃灯佛或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一起出现在寺庙的宝殿;另一种造像为菩萨像,常戴天冠,单独摆放。弥勒传到中国以后,其庄严的造像随着布袋和尚的出现为之一变,中国人更愿意接受笑口常开的大肚佛形象。
古人不仅把弥勒的形象改了,连他的住处也送给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炼丹的地方。布袋是弥勒的法宝,传说五代时桑维翰出使契丹,见一僧提着布袋,估计就是布袋和尚,便问布袋是什么,和尚说:“此为气母,常从旺处游行。”
此外,由于弥勒身份特殊,历史上一些民间组织和野心家常打出弥勒的旗号,甚至自称是弥勒下生,为改朝换代当皇帝制造“天授”舆论。仅在隋炀帝大业年间,这类事情就接连发生了三次。元朝末年,红巾军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名义相号召,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起义浪潮。直至清代中时,仍有白莲教等秘密组织以弥勒下世为号召,惑人聚众,与当政者为敌。
武则天在称帝前,令怀义等人造《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作阎浮提国主,为自己登上女皇宝座大造舆论,并把自己的尊号名之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从而堂而皇之地改李唐为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