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节平 小夫妻
陈海宁 和谐的记忆
让数据说话,让统计呈现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广东表现一直不俗,同时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并存,特长与不足各具。比如,广东中国画创作在美展中的表现一直不尽人意,至今没有实现金奖零突破。与此相对的是,广东的设计、油画与水彩的表现相当抢眼,都曾拿过金奖,并且个别门类有组团获奖、屡次获奖的情况。
上届美展广东中国画颗粒无收
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广东的中国画家在金奖、银奖、铜奖及优秀奖所有奖项中颗粒无收。且不说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是美展获奖的常客,就连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也有奖项斩获。
而在2004年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广东中国画入选30件作品,但仅获2铜、2优秀总计4个奖项,成绩远不如往届。再将时间推前到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广东才有相当不俗的表现,获得了一银六铜的成绩。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届美展中国画评选及展览就在广东汕头进行。
本届复评前21位仅1位广东画家
再回到这届全国美展,共有86件中国画作品进京展览,其中广东有6件,落后于江苏的13件、北京的10件、解放军与浙江及辽宁的9件、天津的8件。著名画家何水法日前撰文透露,本届评出中国画金奖3件、银奖6件、铜奖6件、优秀奖6件。根据何水法提供的奖项信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国画展区复评结果”的前21位极有可能获奖。在这21位画家中,广东只有年轻画家曾春平入选,位居第七位,可能是银奖提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著名国画家在谈到广东表现时表示,目前成绩上不去的一大原因是在国画格局中找不清自己的方向。一部分中青年艺术家对传统笔墨的研习不到位,而恰恰北京及江浙地区的评委又极为看重笔墨功夫;另一方面在运用现代手段对国画艺术进行创新上,又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创新的活力不够。在他看来,这种“两头不到岸”的状况,阻碍了广东国画创作水准的提升。
设计则始终是广东艺坛的强项
东边不亮西边亮。纵观最近几届的全国美展,广东在设计、油画及水彩方面却表现抢眼,屡获各项大奖。
设计始终是广东艺坛的强项。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集美组的银城酒店项目一举斩获“艺术设计”类金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广东再次问鼎金奖,张立川的《仲夏夜之梦》在“服装服饰艺术设计”中拔得头筹。而就在该届美展中,广东的设计艺术家还获得了3个银奖、1个铜奖、2个优秀奖。
广东油画家的实力在美展中的表现同样夺目。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广东的郭润文与林永康分别获得两枚银奖。在第十届美展中,广东有12件油画作品获奖,包括2个银奖、6个铜奖提名、4个优秀奖。在上一届美展中,广东油画终于问鼎金奖,李节平的《小夫妻》金榜题名。广东水彩同样表现不俗。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广东的黄增炎与陈海宁均摘得金奖。而在上一届美展中,陈朝生再次获得银奖。
声 音
许钦松
许钦松:美展成绩只是反映一时的创作状态
许钦松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文联主席、广东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不少美展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制度方面有待创新了。比如,很多地方只重视比赛与成绩,不太重视对画家的扶持。对画家的指导与观摩很重要,影响着将来美展的水平。就评选环节来说,参展作品太多了,评选的时间紧迫。对于很多作品的评审,评委的第一感觉很重要。但是,遗珠之憾是在所难免的。
全国美展的评委主要由全国美协主席团及画界前辈、各艺术门类的带头人等组成,有二三十位。从整体上说,这些评委的学术水准是值得信任的。美展评委会成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评委不能只偏爱某一艺术类型或风格。吴冠中先生曾说,他喜爱的一些作品往往被刷掉,但也不能说他自己的评判就是绝对的权威。有什么样的评委,就有什么样的获奖作品,什么样的展览风格。
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作品能获奖仅仅是代表他一时的创作状态,而绝不是他一生的创作水平。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先生基本都没有在全国美展中获得大奖,但一点不妨碍他们成为大师。相反,不少金奖得主在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沉寂下去了。
就一个地区而言,美展的成绩也只是反映一时的创作状态。比如咱们广东,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获奖总数排第二,仅次于北京(包含中直机关)。这个成绩是与我们当下的美术整体实力相符的。但应该注意到,广东还缺乏拔尖的画家,也缺乏扛鼎之作。
有人批评说,美展大多奖项往往被画院、美院所“分摊”,这对体制外的民间高手不公平。我认为这样的声音有失偏颇。画院与美院是学术单位,分摊大部分奖项是正常的。我们讲学术立院,也很看重美展的引导作用,但绝不能将美展作为唯一重要工作来抓。
对于美展,不管是画家还是美术机构,还是应以平常心待之。况且,这个时代衡量艺术的标准与途径已经趋向多元化了,在美展上获奖已经不再是画家通往成功之路的独木桥了。
方土
方土:广东国画迟迟未获金奖 并不代表实力一直衰弱
方土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一直相信,艺术界评奖多少算个概率性事件,有很大的偶然性;而艺术家获得某个奖项,并不能完全与自身实力相等同。你看不少历届全国美展的金奖获得者,最终也逃脱不了“隐匿”的命运,鲜见再有大作为。
就说这次全国美展,有的省份进京展览的作品多,获奖的几率也貌似大一些,但也不能由此断定这个省份的实力就比其他省份强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进京展览作品多的省份,“贡献”出的评委也不止一个。这种“偶然性”多少会让人浮想联翩。而有的省份进京展览的作品少,但也不见得实力就差到哪里去。
有的省份美展成绩出色,主要来自于当地美术组织乃至政府机构的竭力推动,以为死活争得一个奖项,脸面上就很风光。但在美展中努力争第一,即使争到第一,就能说自己一定是第一吗?有些省份得金奖是好事,但关键要看是在什么情况得的,到底是靠怎样的作品得的。
相对来说,广东一直以来对全国美展并没有抱太强的功利心——至少要比北方某些省份好得多。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区曾有两次设在广东,但我们也并没有获得金奖;这届美展的版画展又设在广东,但据说广东也没有凭借地理优势拿金奖。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实力就低人一等,只不过说明我们的心态摆得更正一些罢了。
那么多届美展,广东的中国画家迟迟没有获得金奖,最多也就是银奖,这又能否说明广东的创作实力持续衰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也同样出了不少精品力作,我们也同样有影响力辐射全国的艺术家,只不过是我们不像其他一些省份只顾着钻研美展、专事参加美展罢了。也有人说广东很难打破金奖“魔咒”,是因为广东的艺术家不太擅长宏大的历史与现实题材的把握。这样的认识也没有什么道理,与事实不符。如果认真检视广东画坛,我们的所谓主题性创作也存在很多闪光点。
这届在天津举办的中国画区展览,我亲临现场观赏了。坦白地说,我对这样的评选结果不满意,并且以为,不满意是必然的。因为我从某些评委那里听到,他们自己也对最终的结果不满意。一个最显明的现象是,制作性的作品太多了,真正出色的写意画太少了,真正贴近中国画文脉的作品太少了。
是要名世,还是要传世,这是一个显要的问题。在经历美展之后,我想艺术家都会、也应该会做出理性的选择。(韩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