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王羲之在东晋算是一流的人物,但在残酷的官场,只要你站错了队,就只能在底层混混,抬头看着水平比你差的人爬得更快、飞得更高。
王羲之没想到,被一个根本看不起的二流人物踩在脚下嘲讽羞辱。对于一身傲气的他来说,退隐山林成了唯一的选择。
夹在桓温、殷浩之间
殷浩掌权时,为了对抗“政敌”桓温,极力拉拢名士。王羲之在一再请求下出山做了护军将军,不久又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致相当于中将、会稽市市长)。
所以一般称王羲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表面上和殷浩都是风流倜傥,视为知己。然而骨子里面,王羲之又敬重桓温。王羲之小时曾被王敦带大,王敦很喜欢他,说:你是我家优秀的子弟,肯定不比阮裕(当时一名士)差。
桓温和王敦都是长着“反骨”的枭雄,《晋书》里就把王敦、桓温的传放在一起。所以王羲之内心和桓温走得更近。
王羲之一再写信给殷浩,劝他和桓温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引得殷浩不爽。然而殷浩被废后,他又被当成了殷浩余党,受到冷落。
一件事成了导火索,那就是他和王述的矛盾。
王述属于大器晚成型
王述属于太原王氏,在北方,太原王氏地位一直高于琅琊王氏,但由于王导南渡的赫赫功勋,琅琊王氏后来居上。
王述的父亲叫王承,后人没几个听过他的名字,但当时是个“天王巨星”,被称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实际上天天吃饱了没事干,只是淡泊名利,谈那些云里雾里的玄言。
王述和王羲之的童年非常相似:1、年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2、性格内向,不怎么会说话。
不过他更惨,王羲之13岁开始成名,他一直到了30岁,还默默无闻,被人当成是痴呆。唯一的伯乐是王导,经常称赞他。但是他不仅不感激,还不给恩师面子。王导高谈阔论时,满座宾客都拍手:讲得真好啊。
王述面无表情地说:人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每句话都对。
王导也不生气,和颜悦色地向他道歉。
他有三件事情,在当时可以上“头条新闻”。
他担任第一个官职是宛陵(今宣城)县令,可能是从小穷惯了,在任上贪污受贿。“纪检部门”也很夸张,列了1300多条罪名起诉他。
王导派人狠狠地训了他一顿。
从此,王述洗心革面,180度大转弯,又出任市级高官,清正廉洁无人可比。朝廷给他的赏赐,他一分钱不留,全部分给亲戚朋友;家里老房子一住就是许多年,没有重新装修,没有添置新物,一直到死。时人都赞叹他是“奇人”。
第二件事情,朝廷如果任命他新的官职,他想就要,从来不说客套话。如果推辞了,那就是肯定不要这个职位。
他的儿子叫王坦之,名气相当大,劝他:你是不是要谦虚一点?
王述说:你认为我不胜任吗?
王坦之答:不是。但辞让是传统的美德。
王述说:既然能胜任,为什么要辞让!别人都说你比我强,但你肯定比不上我。
第三件事,谢奕性情粗暴,一次对王述很不满,用粗话、恶毒的话痛骂他。王述一句话不说,起身面壁,一动不动。谢奕骂了半天,转头离去,他才回到座位上。
人们纷纷称赞:有涵养、真男人。
王羲之和王述积怨很深
王羲之始终看不起这个“笨头笨脑”的“二流人物”。但王述的名气越来越大,王羲之越来越恨,气得爆棚。
王述曾经任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继任者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经常说:今天要去王述家吊唁,实际从来不去。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鼓角之声,都以为王羲之要来了,急忙命令仆人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但都失望至极。
一次王羲之突然来到他家门口,王述赶紧穿好衣服出去迎接,却看见王羲之门也不进,扬长而去。此后几年,王羲之一直没有去拜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殷浩被废后,王述服丧期满,调任扬州刺史,做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为什么会让他任省级高官呢?因为桓温和王述是亲家,桓温的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司马昱为了巴结桓温,起用了王述。
王羲之在家里气得发疯,失去了理智,大骂儿子们,说:正因为你们不如王述的儿子,我的职位才比他低。
已经完全语无伦次。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才华横溢,但王羲之的儿子们王献之、王徽之也不弱。
王述上任后,走访了会稽郡所有的领导,视察了每个角落,却绕开了会稽郡的最高长官王羲之。临走时,和王羲之只说了几句就转身离去。后来不停地派人督查会稽郡的各项工作,刑事的、民事的,搞得王羲之手下的官员疲惫不堪。
王羲之相当于不停地被人扇耳光,他一向清高孤傲,怎么能受得了。
他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派人到建康去,请求把会稽郡从扬州单独划出去,单独成立一个越州。但他派去的使者口才太差,陈述理由时,说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一时成了笑柄,上了“娱乐版”的头条。
355年,也就是兰亭之会两年后,王羲之终于心灰意冷,发誓不再踏入官场。从此,53岁的王羲之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登山泛海,基本只忙一件事——采药,常常不远千里,足迹踏扬州。他叹息说:我将来肯定要快乐死。
朝廷见他去意已决,不再征召他。361年,59岁的王羲之在会稽去世。
《兰亭集序》动人心魂
最后再次回顾一下他的《兰亭集序》,这篇不仅是“天下第一行书”,整篇文字也是玲珑剔透、清新优美,虽然是名士,但否定崇尚虚无,主张积极入世;对生死的感怀叹息,动人心魂。
试举其中几句;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意思为: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眼间,已成旧迹,不能不让人无限感慨。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有完结!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当时有人称赞《兰亭集序》可以媲美西晋石崇的名作《金谷诗序》,王羲之感到很荣幸,面有喜色。随着时光的流逝,《金谷诗序》的光芒一点点暗淡下去,《兰亭集序》却在无际的星空闪烁,化成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永恒。(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