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上帝眼里,肥胖当然是无罪的。
“胖”在中国人的眼光来说,有一种富足、满足之感。“大肚弥勒”这一形象基本上已经成为很多寺庙的必备之物。几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对于胖的最佳传说 莫过于唐代的杨贵妃了,她崇尚“环肥”,因而流行“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正可谓,以肥为美,世人公认。而西方艺术史中关于“胖子”的角色,多以讽刺、调 侃的方式出现。
那么,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胖子世界,你们懂么?
舞者、每个人或物体,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歧视或偏见。永远相同不变的膨胀肉体,这种连续的重复,让这样的夸大似乎变成一种很正常的情形。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每一个看我作品的人,应该认出它是波特罗的。”波特罗宣称,“风格越明显,艺术家越疯狂。在那种意义上,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很重要。”
是的,他用他的肥胖重新演绎了大名鼎鼎的《蒙娜丽莎》,还有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妮夫妇像》、维拉斯贵支的《宫娥》等等。尽管玩味《蒙娜丽莎》从杜 尚开始就已经有多人重新演绎过,但是他那个年纪小小的胖嘟嘟的蒙娜丽莎,既天真又诡异,让人喜爱无比。这是画家对成年蒙娜丽莎那种微笑的探源,又是不同时 期画家之间的对答。
他关于人物形象的描绘,完全背离了现实人类的外观,画面中的人物角色的心灵亦然。他们俨然成为了一个模型:一群臃肿的、长着成人面孔的大孩子,看上 去是那样的滑稽、可笑。他们也不存在任何关于道德、心理方面的思考,甚至没有灵魂。他们本身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痛苦。他们只是瞪着一双双茫然若失的 眼睛看着画面之外或斜视彼此。看上去他们是不眨眼睛的,他们的眼睛是睁着的,给人的印象像是一群盲人。画面人物本身对于欢乐的无动于衷,恰恰使我们感到了 他们的快乐;同样,画中形象对于痛苦的麻木,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是何等可怜。在我们看画的同时,又会感到一丝的滑稽。
我们总是习惯于优雅,乃至优雅到病人般的虚弱……习惯意味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适应,而波特罗要以绝对的方式篡改我们对美自以为是的认识。当代绘画艺 术因波特罗一个人的肥胖爱好而增加了重量。这是他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参照物,极端个人的风格化,使艺术家得以脱离日常法则,无法以“我们”的标准来判断 “他们”。
那么,他的胖子世界,你们真的懂了么?(李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