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钟捷
天津美术网讯 周思聪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以画水墨人物为主。她的人生,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艺术人生”:17岁即进入中央美院附中习画,随后考入中央美 术学院。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画院,从事专职创作。1969年,与中国画家卢沉结为伉俪,二人在艺术和生活中互相扶持,为新中国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 创新作出很大贡献。周思聪的绘画,从初期的探索到最后形成特有的风格,经历了写实、表现和抒情三个阶段,多年磨砺,终成一代国画大家。而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的,是周思聪绘画中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坚守,以及悲天悯人的动人力量。
周思聪的画里饱含着对 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种情怀,由其1977年8月创作的《人民和总理》可见一斑。此时的周思聪,延续着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传统路子。画面中,周总理亲切慰 问着一位大娘,与周围的群众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领导人与普通百姓心贴心生命与共的动人情境。画中人物情状惟妙惟肖,特别是对于诸多人物眼眶饱含泪水之刻 画,视觉通感仿佛使观众听到了声音,似是悲歌,似是慰问,更是作者心境的诉说,其妙入神。这种饱含感情的塑造,也离不开周思聪扎实的造型功底以及对材料的 灵活运用:准确的人物造型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似乎暗示着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刚毅性格;而西方造型手法又被融入中国画的传统中,勾线皴擦笔墨酣畅,渲染着色 恰到好处。
周思聪的画里体现着对劳苦大众的现实关怀,表现中华民族遭受异国奴役悲惨状况的《矿工图》组画,即是这种 现实关怀的集中反映。此时,周思聪已经从早期的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转变,主要在构图形式、笔墨技法等方面具有突破式的变化。画面结构分割、形象重叠等多种 现代绘画构成方法的交互运用,不但使得作品迥异于传统中国画的布局要求,而且笔墨技法也随着表现的需要随机应变。比如,画面中的线条,已经由早期的过于严 谨转入轻松流畅,这种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对矿工和其家人们表情的塑造:或呆滞,或悲苦,或迷茫,在水与墨浑然天成的交融中表达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 悲苦。不论是从《矿工图》组画的成品,还是从其众多的草图中,强烈的颜色对比、力透纸背的线条刻画,都可以看出她受到珂勒惠支版画的强烈影响(她在小时 候,就接触过珂勒惠支的作品,并深受震撼),而其对水墨的实验探索又能看到与林风眠绘画中类似的革新精神。
周思聪的 画,还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切入点,表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具有代表性的即是其表现彝族生活面貌和劳动场景的高原组画:《秋天的素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和《边城小市》等。为了表现少数民族特有的气质和风貌,传统的人物造型和娴熟的笔墨表现被画家彻底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凝重的表情和结实的形体,用拙涩的线 条和单纯的绘画语言来表现高原人民的淳朴。这类作品,周思聪以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好像是借作品形象造型以强调生活艰辛却不悲观、劳动辛苦仍充满希望 的生活态度。作者把现实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归纳、提炼概括为视觉平面图像,在画面形式感与绘画感进一步得到强化的同时,她对于生活与艺术的思考明显向前跃 进。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武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 也。”大意是,自古以来的作家,没有不是错综求变,继承发展才能收到效果,模仿客观物色是有限的,需要情景结合,懂得继承再求通变。钱钟书借唐代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句谈自己对于艺术的认识,他说:“夫天理流行,天工造化,无所谓道术学艺也。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笔补造 化之不足即是胜天,这种胜天便是“晓会通”,符合生活真实而不是镂空臆造。从周思聪艺术成长历程可以体会到,她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生活实践的体验, 特别是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独到理解等达到了自觉、尽情和敬业。她不辞辛苦远行到山区、矿区深入生活,用画笔为普通百姓和劳动者画写生和搜集创作素材,这种精 神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值得艺术家们传承和学习。只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方针, 只要文艺创作贴近现实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不变,不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文艺创作成果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钟捷,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