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何香凝的画作立意深邃,常借对松、 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但学界一直没有对何香凝的艺术给予充分的认知。在评论家陈传席看来,何香凝 的艺术成就高于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他甚至表示,“岭南画派”原来的“二高一陈”应该改为“二高陈何”。而何香凝到底属不属于岭南画派呢?
何香凝画画时经常与廖仲恺拌嘴
“我父亲(廖仲恺)又在旁评判一番,说这块太硬了,不好,要柔软些,再什么什么些等等。他们两人为此经常吵嘴,末后是我母亲把画笔一丢,说:‘你这么会说,自己又不画!’”
20世纪初,清末“新政”引发了一股留学热潮。廖仲恺、何香凝伉俪分别于1903年1月和4月赴日本东京求学。何香凝先后在东京的院校学习,并加入了同 盟会。1909年4月10日,已有两个孩子的何香凝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专攻绘画。其间,她除跟美术老师端管子川学习绘山水、花卉外,还每星 期两次到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家里学绘狮、虎等动物及日本画。
本是革命先驱,又已为人母,何香凝为何偏偏几乎从零开始学画?廖承志后来 在回忆文章《我母亲的画》中交代了这一缘由,其中写道:“我的妈妈原来没有想到她竟然会画起画来的……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 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有人搞图案,把它画出来。我母亲为此进了日本东京上野的美术学校,同时我的父亲也怂恿她好好去学绘画。她就 真正地学起来了……画起画来了。”看来,她学画首先出于为革命服务的强烈意愿。
据廖承志介绍,其母亲何香凝艺术初学期,由于在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这样的画风,一直连贯到1920年前后。其特点是喜爱明艳色彩、艺术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过多次亡命的奔波,还能同父亲一起过革命生活的愉悦,心情是开朗舒畅的”。
就题材上而言,何香凝这时期比较喜欢画狮、虎、鹿、猴、山水和花卉,尤其是狮、虎绘画,影响广泛。
归国后,她到了广州,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画风又有改变,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关于何香凝作画的家庭场景,廖承志有过记述:“我父亲(廖仲恺)又在旁评 判一番,说这块太硬了,不好,要柔软些,再什么什么些等等。他们两人为此经常吵嘴,末后是我母亲把画笔一丢,说:‘你这么会说,自己又不画!’害得我父亲 百般解释,母亲才又悻悻然地再拿起画笔来。”
潘天寿最早将何香凝归为“岭南派”
而著名评论家陈传席在《画坛点将录》中则直接断言,“岭南画派”原来的“二高一陈”应该改为“二高陈何”。
何香凝与岭南画派创始人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同为广东籍画家,又曾有过相似的日本求学经历,画风也都受到日本画风的影响,且何氏又与这三人有过交往,但是否就应该将其归属于岭南画派呢?对此,学界出现了不同的论点。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的考察,最早将何香凝归属于“岭南画派”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潘天寿,当时虽没有“岭南画派”的提法,但他径直将何香凝 列到“二高一陈”同一阵营中去。他在所著《中国绘画史》中,附录有《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一文,有言:“高氏(编者按:指高剑父)于中土绘画,略有根 底,留学日本既久……稍加中土固有之笔趣,其天才工力,颇有独到处,其作风与清代郎氏一派,又绝不相同。近时陈树人、何香凝及高剑父之弟高奇峰等,均属 之。”
当代学者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主编的《中国书画鉴赏辞典》认为:“何香凝的画,早年有浓厚的日本画风味,回国后转为岭 南派画风。”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在《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她(何香凝)虽是政治家,但却专心于绘画,在岭南画派中亦属翘楚。”
而著名评论家陈传席在《画坛点将录》中则直接断言,“岭南画派”原来的“二高一陈”应该改为“二高陈何”。他甚至认为:“她的画没有江南画那种虚灵感,却有北方画那种厚实感。加上她长寿,所以成就高于岭南画派‘二高一陈’三位巨匠。”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二高一陈”从日本画中吸取养分来润泽自己画风的时候,遭到当时广东画坛另一阵营“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的猛烈攻击,认为他们是抄袭 日本画,是数典忘祖。而针对何香凝画风的批评基本上没有。对此,朱万章解释称,尽管何氏与“二高一陈”在一段时间里艺术取向一致,但在同时代的“广东国画 研究会”眼里,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画派或阵营。
由日本画风格逐渐过渡到文人画趣味
当时何香凝转变绘画题材,有深刻的社会动因。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何香凝就把对时局的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
何香凝从日本回来后,其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1925年夏,何香凝与于右任、经亨颐在上海发起成立寒之友画会,主要成员有张大千、黄宾虹、高剑父等 名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何香凝从法国赶回香港,连同书画界人士多次掀起集资救国、号召抗日的艺术活动,影响广泛。所以,人们已经习惯了 她在上海美术界的活动及其影响,而逐渐忽略了她作为广东籍画家的身份。
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二高一陈”创建或参与了诸多艺术活动, 比如创办《真相画报》,借此提出鲜明艺术主张;高剑父开设春睡画院,高奇峰开设天风楼,专注传道授业之事……诸如此类的活动,是被人公认为岭南画派创始人 的重要因素。而现有资料表明,何香凝并没有参与这些艺术活动,也没有任何画论与艺术主张。对此,朱万章表示:“如果单纯以画风的取向而将其归属于岭南画 派,就会显得极为牵强。”
何香凝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画风开始明显的转变,以前那种融合日本画风格的绘画样式,已经由传统文人画趣味悄然取代。对此,陈传席有过评述:“何香凝师法传统文人画,虽不十分地道,却另有味道,另有审美趣味。这可能和她的修养、胸襟、性格有关。”
在题材上,其已由之前的狮、虎等动物画,转化为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梅兰竹菊。据廖承志的考察,当时何香凝转变绘画题材,有深刻的社会动因。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何香凝就把对时局的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
“其画风向传统回归得也非常彻底,甚至颇类当时流行京津画坛与广东画坛的国粹派风格。”对此,朱万章认为,此时的何香凝画风已经与岭南派诸家宣扬的折衷中西大为迥异了,列为同一阵营显然不合适。
据廖承志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绘画的风格又有所改变,题材虽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这种画风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至她九十岁以后。(记者 韩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