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王音:将“油画”比作西方送来的一个“礼物”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陈因去世 享年95岁朵云轩春拍将呈现李可染《漓江泛舟》上海嘉禾2016春拍将推出刘墉书法艺术中国书协2015年度批准会员名单 天津三人入选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自由、约束与真实孕含性的顷刻--唐明伟个展将开幕首届北城杯全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揭晓笔筒收藏:文房清供一枝独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病世 享年63岁陈履生:齐白石与毕加索需要对比吗水故事•韩砚朝作品展在798艺上空间举办艺术的新和旧不重要,好坏才是关键匡时春季拍卖狂赚近5亿 宏图高科或成拍卖第一股巴赫观摩中国传统艺术 获赠国画和紫砂壶陈仕彬:书画双绝 家乡开设艺术馆收藏可从清钱入手切忌一味求孤收藏古董要注意光线和湿度李可染三幅《韶山》在拍卖场上的经历保利春拍 古籍文献再发力高清图:在花园-天津美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展高清图:“墨彩溢美”向中林、柴博森山水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高清图:京津冀“绝活儿”集中亮相天津美术馆 端午小长假免费参观视频:著名画家张大功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画家张大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夕阳余晖—张万夫、苗佳硕绘画作品展在天津人美出版社美术馆开展高清图:异彩同辉-2016中国-东盟美术院校绘画艺术联展在津开幕视频: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书画家现场风采视频: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典礼仪式著名画家马凤柏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画家马凤柏做客天津美术网 高清图:“在花园”天津美术学院2016毕业创作展-研究生篇高清图:“在花园”天津美术学院2016毕业创作展-本科篇高清图: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仪式津门书画名家现场风采高清图: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首页 >> 网艺缀英 >> 正文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05-26 12:05

    天津美术网讯 20世纪上半叶,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笔墨艺术日渐衰顿。此时的中国画坛,或师法外洋、“以西润中”,如徐悲鸿、刘海粟;或坚守本源,变法突破,如潘天寿、齐白石。其中有一位大师则“以熔铸中西,汇通文野”著称。他“不惜如哪吒童子般破解骨肉重构金身”(谢春彦语),自成一派,开一代画风。西方美术史研究权威苏利文曾专门撰文称赞他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直言“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中国艺术家都更了解西方艺术(尤其是后印象派艺术)”,“能够把西方美学内在化并与他对中国艺术的理解相融合……以创造新的绘画。”

  他就是我国现代画坛一代巨匠,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 出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倡导“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二十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他是中国现当代史上极少数不为时局所左右、一辈子不改理想初衷的艺术大师之一。观其一生来去浮沉,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这其中既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弘毅之志,更蕴含着一种“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的悲怆。

  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统筹:陈志 李平科 李贺 李培)

  命运开篇处的寒凉底色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上中学时其绘画天分已让老师自愧弗如。傅雷曾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正如他的祖父不论四时晴雨、赤脚凿坚镌石之精神。用林风眠自己的话来说,一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

  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他喜欢到户外进行色彩写生和人体速写训练,同学李金发说他下笔“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在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珍视本民族艺术遗产”的提点下,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临摹。他与当时学院派眼中“欺世盗名”的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甚为投缘,亦从叔本华的哲学、波德莱尔的诗歌等不同艺术门类中博采广撷,创作出了具有表现、抽象等现代艺术风格的《柏林之醉》、《暴风雨后》等作品。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在艺坛初露锋芒之际,林风眠第一任德籍妻子罗达在分娩时染上产褥热去世,婴儿随之夭折。悲恸之余他写下“人生有情泪沾臆”的字句,亲手为罗达刻了一方墓碑,《令人赞赏的春天失去了她的香味》,被视为画家当时“心境”的写照——这幅画描绘一群燕子飞过雾中开花的梨树,恍如柔情一梦,蕴含着一种花落燕归的迷离的惆怅。

  50多年后,劫后余生的林风眠于1979年赴法国举办画展,期间曾到巴黎郊外吊唁罗达的墓地,奈何遍寻不得,顿时老泪纵横。

  万马齐喑时的“一声惊雷”

  1926年初,林风眠携第二任法籍妻子阿丽丝回国,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

  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林风眠的形象既挥斥方遒、士气俊发,又隐忍藏锋、用晦而明。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

  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将其十年创作历程总结为“救世”与“避世”两个阶段:从1926年到30年代初,以油画居多,取材于军阀连年混战、政变屠杀、民不聊生等黑暗现实,呼唤人道主义,抗争意味浓烈。画风倾向于表现主义,构图简约,笔法凌厉,用色强烈而凝重,如《人道》、《人类的痛苦》、《悲哀》等。这些作品“直接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恶性”(林文铮语),画面遍布绞架、锁链以及扭曲的、受难的人体,充满无言的断喊凄嘶,“在万马齐喑的时刻……仿佛从沉闷的云缝里响出一声惊雷”(蔡若虹语)。林风眠多次触怒当局,在北京差点招来杀身之祸,辞职南下之后,又惹恼戴季陶,被指“在人的心灵方面杀人放火”,险些令杭州艺专关门。

  1931年,蒋介石到艺专参观,看到《痛苦》时,放话称:“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么多痛苦的人?”迫于政治高压,林风眠遂转攻国画花鸟、风景和人物,在造型、设色、空间处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融汇中西的尝试,运笔简洁、迅疾,色彩斑斓,画面蕴藉、灵动,已具有了“风眠体”的雏形。

  在王朝闻等学生眼中,这位年轻的校长总是轻言细语,微笑可亲,有如“恬淡和澹荡的惠风”,有时上台讲话还会脸红。周末,他时常与弟子们欢聚于西湖边上亲手设计、建造的寓所“玉泉居”,他鼓励学生纵笔随心,摒除拘谨,甚至劝他们作画前喝点酒,释放天性。待到夜深人散,他栖身于二楼画室,一边听着古典音乐,一边铺纸开笔,通宵跋涉,直至精疲力竭。

  于人,他是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于己,则是滚石头的西西弗斯,笔下可撼摇星河,亦可静影沉璧,林风眠为布丰所言“风格即人”留下了一个精妙的诠释。

  1936年和妻子女儿在家中。

  “沉默洞窟”中的惊世蜕变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

  在沅陵辞职之际,林风眠对追随多年的师生“无不念念”,留下信件叮嘱校方“加意维护,勿使流离”,令闻者痛哭。他料想不到的是,此时杭州旧居已被日军占用为伤兵医院,《人道》、《痛苦》等昔日巨作,被扯碎当成了马厩的遮雨篷……

  在重庆,林风眠没有开过画展,他托人谋了一个负责宣传抗日的“设计委员”的虚职,靠微薄的薪水维生,在长江南岸大佛段一座土墙泥地的仓库里,一住就是将近七年。据李可染等人的记述,林风眠当时过着遗世独立、“苦行僧一般的清净生活”,自己操持家务、置办三餐。他经常就着一点水煮猪肉、蔬菜,足不出户地画上一天,一次可画几十、上百张,大部分付之一炬,剩下的直摞到屋顶。

  事后,林风眠谈起这段往事却说:“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即便在抗战期间,林风眠仍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谢春彦、郎绍君等评论家指出,这种“调合中西”的尝试,绝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补”或“妆点”,而真正是由内及外、由个性语言到气质内涵的涅槃。无论是《拾玉镯》中烟视媚行中的玉姣斜坐,背篓摆摊的苗族女子,乃至苍莽远山与旷野泊船,“无一笔传统程式”,却又是十足诗化的东方意蕴。即使是在最清寂、萧瑟的空山鸟语、风吟渔唱之中,也渗透着一股热辣、浑厚的自由创造之精神,大有“元气淋漓嶂犹湿”之势。

  正如他本人对弟子所言,林风眠很清楚“我走的路,正是你们没走过的”,他更明白,艺术家之修炼譬如织茧化蝶,除了沉潜蜕变,还要有能力挣脱过往经验的牢笼,破茧而出,“许多人走不出来就死在那里了!”他以大破大立之势促成了“风眠体”的出世,但这种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的自我苦斗,却注定了余生无尽的孤独。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抛弃了所有行李,只带了几十公斤未托裱的彩墨画登上回沪的飞机。此时,作家无名氏却预言,他的命运是“残酷定了”的,“过去他奋斗了20年,被误解了20年,在‘沉默洞窟’里隐藏了10年。今后他还得被误解20年,沉默20年。”

  1950年代准备下乡。前排左三为林风眠。

  寂寞蛰伏里的精神远征

  1945年之后,林风眠被杭州艺专聘为教授,主持林风眠画室,与家人团聚,此时距其初下杭州一晃已近20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他温文随和,深受爱戴,一如往常;他又像过去一样办画展、作报告,课余与学生纵论古今,听贝多芬和花腔女高音,与傅雷、关良等名流交往,只是“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1951年杭州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轰轰烈烈的“彻底改造”中,原有教学体系被一概推翻:油画先驱吴大羽遭到解职,退隐上海;潘天寿、黄宾虹等丹青巨擘,被勒令从石膏素描重头学起;林风眠、关良被当成“新派画小集团头头”,和学生一起下乡“改造思想”。

  林风眠“识趣”地辞职离开,携眷寓居于上海南昌路一栋法式二层小楼,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蛰伏和寂寞的精神远征。他依靠卖画和一点补贴为生,经济拮据,不得不出售画册和唱片,裁下宣纸边条作画,以求物尽其用。1956年妻女远赴巴西投奔亲戚,孑然一身的林风眠退居二楼,深居简出,常以面条、稀饭果腹,作画之余,饮茶、养花、看戏。

  在这种“野鹤无粮天地宽”的氛围中,没有附庸迎合的累赘,只有以心饲艺的纯正。林风眠在和友人的通信中,自称画风“改变得很厉害”:在戏曲人物题材上,他借鉴立体主义画派,将分场的故事人物折叠在同一画面上,以寻求一种时空上“综合的连续感”;他又将敦煌壁画、皮影等作为“形式的来源”,想从“民族形式”中寻求一条比马蒂斯、毕加索更具进化意义的“出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风眠完成了一系列以鹜鸟和秋景为母题的彩墨画。无论背景是晨光或暮云,布局是群飞或独宿,色调采花青或赭墨,如其自述,这些鹜鸟图都给人“渚清沙白鸟飞回”之感,有杜诗苍凉沉郁之况味。而在西湖秋景系列中,林风眠顿悟自己是“一个从记忆中汲取灵感的画家”。画中的湖、桥、屋、柳,既非西画的对景写生、摹仿自然,更非因袭传统笔墨范式,而是画家在追思、神游中“饱游饫看”,由此提炼出白墙黑瓦配金红树叶的刺激、极致的对照。画中秋色的刚烈与浓酽,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自怜做派,而是呈现出一种“君子固穷”、怡然自处的气品。

  林风眠在绘画上正值盛年,静物画之考究多变,花鸟画之特立独行,仕女画之疏离如诗,均标志着“风眠体”的成熟,即便是表现山河新貌、渔村丰收等“应命之作”,也绝不流俗,没有染上“浮夸病”。

  上世纪60年代初,林风眠的作品成了“黑画”,1966年傅雷夫妇含恨自尽,林风眠震惊之余,为免留下“罪证”,赶在红卫兵抄家前闭门烧画。由于担心烟囱冒烟被人发现,遂改将上千幅画作撕碎、沉入浴缸溶成纸浆,再倒入马桶冲走,与平生心血惨烈挥别。义女冯叶回忆说,在阴沉的气氛中,他“光着头,一言不发”,脸上一反常态地“坚毅、决绝”。

  远走香江后的沧桑诗意

  文革之中,林风眠遭到批斗和抄家,一度因“间谍罪”蒙冤入狱。1972年底,林风眠被释放,收藏家柳和清称,4年多不见天日的牢狱生活,使得他的胃病和心脏病更为加重,“脸上一无血色”。因顾虑“时局难料”,他不敢再提笔作画。果不其然,1974年,水墨画《山村》又一次受到批判。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临行前,好友巴金收到的告别留念是他的一幅《鹭鸶图》,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青蓝色调的苇塘孤雁,他为此赋诗一首,遥祝恩师“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孤雁去复还。”

  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在80高龄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将生命留在尺牍间奔腾、呼号、哭之笑之”(吴冠中语)。《人生百态》、《噩梦》系列等作品,不复精致的含蓄,而是回归青年时代蓬勃的浪漫与表现主义格调,既老辣又天真,仿佛让人看到“尖峰突兀,山林深杳,残阳如火,雪域荒莽”,“笔触之粗犷、色彩之强烈、风格之纵放,前所未有。”(郎绍君语)

  林风眠大半生都在孤独和艰辛中度过,在狱中他曾作诗自嘲:“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黑尽夜眠迟。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更于“沉沉梦里钟声”,发出“问苍天所为何来!”的不平之声。然而,其暮年所绘秋景,却始终涌动、弥散着一股哀而不伤、纯净隽永的沧桑诗意,如天风岚霭,徐徐拂面。

  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1986年,华君武、黄苗子等人代表全国美术家协会,邀请林风眠在“合适的时候”回来看看,林风眠微笑着点点头。他还曾诚挚地期盼:“如果再多给我50年,能够再多画一点……”

  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弘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报道主要参考了郎绍君著《林风眠》、朱朴编《林风眠研究文选》,并得到了广东林风眠艺术园的鼎力支持,特此致谢。作者 郭珊)

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大师风范:陶铸、傅抱石的书画情缘
• 张大千从小怕哥哥 风流韵事不敢让其兄得知
• 钱钟书杨绛:他们俩的书法一样让人尊敬
• 一个甲子的轮回 张大千、毕加索的第二次相遇
• 哪怕画中故事都被遗忘 他的艺术永存
• 被误解的林风眠:画仍未了 魂归海上
• 画完随便抄录一首诗词不符合张大千的性格
• 李可染的人物画之路为什么刚开始就终结
• 梅兰芳:我从绘画中吸取养分滋养戏剧
• 徐悲鸿曾为艺术女青年改名
纪念梁崎先生归真长逝20周年专题
  •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