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23年,潘天寿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寻求发展。一年后,受聘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担任该校高师科三年级的国画实习课。学生们决定考考这位来自乡间的、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先生,准备好笔墨纸砚,请他现场作画,潘天寿轻松应对,以精到的笔墨功夫征服了在场学生。当时,学生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位年轻的教师会成为中国画教育中坚持独立发展立场,提倡中西绘画应该拉开差距的最得力的教育家,以及他又出入传统,并在构图上极具现代构成意识,以霸悍磅礴的指画艺术独擅20世纪画坛。当时的潘天寿也不知道,被他的自信与才情所征服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吴谿、后取字茀之的学生,会与他成为终生挚友。
同为吴昌硕门人
潘天寿只比吴茀之大三岁,两人都是海派耆宿吴昌硕的入室弟子,既是师徒,更是师兄弟。吴茀之从上海美专毕业以后,先是在苏州担任过一些职务,1929年回到母校任教。而此时潘天寿已经应林风眠之聘,到新成立的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更名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又兼任了几所上海艺术院校的课,往来于杭州与上海之间。不过,潘天寿的社交圈似乎依然以上海为主。潘、吴二人常常出入沪上众多收藏家之门,观赏历代名家真迹,并切磋画艺。
同为吴昌硕的弟子,难免被人拿来作比较。吴昌硕曾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我最远。大器也。确实,潘天寿的画构图奇险,格局宏大,是典型的从传统中来又走出传统格局的现代画家。而吴茀之似乎画风与吴昌硕更为接近一点,也只有身为好友的潘天寿敢于直接指出这一问题,说他“昌硕气”太浓,让他意识到与老师太过粘连,会丧失自己的绘画特色。吴茀之此后也力求在画题、构图、笔墨等方面有所突破,终成自己纵横恣肆、潇洒流畅的写意风格。
“白社”画会
1932年4月,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五教授成立“白社”画会,旨在“研究国画创作、书法、诗词题跋、金石篆刻及画论画史”。参与者画风各异,相互之间以互相督促、勤于书画创作、交流绘事心得为根本。五位教授都在艺术院校任教,经济上比较独立,不必特别担心自己作品的市场反应。这样,反而使他们的展览更倾向于学术型的探索。
▲白社成员,艺风,第2卷,第6期,1934年
“白社”一共办了三次画展,活动因抗战爆发而终止。首展在南京(1932),第二次在上海(1933),第三次在杭州(1935),还出版了两本《白社画册》。办展期间,几位同仁就在家里打地铺,南京展时在张书旂家,“顾不得白天的疲劳和室内的汗臭、咳嗽声,吵吵嚷嚷直至深夜,方能入睡”(张振铎《忆寿师》);杭州则如法炮制,只是改在潘天寿家里。可以想见,这是要多么深厚的友谊才能做到这一点。
▲白社画展,良友,第74期,1933年
烽火中的友谊
抗战全面爆发后,潘天寿随杭州艺专辗转内迁;吴茀之则暂时滞留上海。但是,烽火并没有割断两人的友谊。没过两年,潘天寿致信吴茀之,请他来艺专任教。两位友人昆明重逢,或朝夕相对,切磋画艺,或结伴同游,饱览名胜风光。1940年秋,学校再次迁到重庆,战时房屋紧张,潘天寿、吴茀之和张振铎三人同租一室,住所简陋,每天还要轮流买菜做饭,日子虽然清苦,老友们能聚在一起,也还其乐融融。
▲白社社员, 由左至右分别为:张振铎、潘天寿、 诸闻韵 、 张书旂、吴茀之
1941年,潘天寿与当时的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教学意见相左,请求休假进修,以返浙采集画材为由,离开大后方,后又于1942年辗转来到福建建阳,与谢海燕、倪贻德、俞剑华等人一起撑起由几所逃难大学合并成的东南联大的艺术专修科。他非常思念重庆的老朋友,尤其是吴茀之,去信赋诗“东南尽有千山水,布袜青鞋待子旋”,邀其来福建。吴茀之接到信后,心生感念,于1942年8月,受聘为在南阳的福建师专教授,赴闽地与老友重会。
三次受邀任教杭州艺专
在国画教育上,两人理念相似,成为很好的事业合作伙伴。每一次当潘天寿需要教学事业上的支持时,吴茀之绝对是他的不二人选。三次请吴茀之任教艺专,也传为一时佳话。
第一次是在1939年,逢杭州、北平两艺专“合并风波”,教学人才大量流失;国立艺专绘画系中、西画分科,国画教授稀缺。潘天寿请出好友,吴茀之也决不推辞,于同年5月到达云南昆明赴任。第二次则是1944年,潘天寿接任国立艺专校长,拟请吴茀之为国画科主任,吴本想推辞,潘天寿却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如果老兄不去,那么自己也不去应聘校长了。吴茀之自然感动于老友之恳切,这才结伴上任。此后,随着抗战胜利,艺专恢复旧制,搬回杭州,又是历经一系列的风风雨雨,两位老友依然一同承担。第三次是1959年,潘天寿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委任吴茀之为中国画系主任。两人再次合作,力挽狂澜,重振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国画的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国画教学问题,力主建立独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潘、吴都是与世无争但性格倔强的文人作派,二人的友谊也是淡然的君子之交,这一点在潘天寿去世以后,作为好友的吴茀之几乎没有留下回忆两人深厚友谊的文章,只是严谨地评述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可见一斑。而所评也均能切中潘氏绘画最有特色的地方,没有长期对彼此的绘画艺术与为人品性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作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