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年轻时,我就是一匹不肯归槽的野马。”吴冠中对留法同学,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说过。1950年,公费赴法留学已4年的吴冠中决定回国。在同学、油画家董希文的引见下到徐悲鸿寓所拜访,希望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能聘请他到该校任教。彼时,徐悲鸿因其一味主张写实,所以与杭州系学生水火不容,而吴冠中自法国时便看重绘画形式美,他问董希文,“徐悲鸿怎能容纳我的观点与作风?”董希文回答,“今天是党掌握方针和政策,不再是个人当权独揽。”吴冠中于是答应入职央美,但他并不知道董希文此话的意义,也更不了解,自己受聘还需党委通过。但,吴冠中的理念和徐悲鸿完全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亦无共同语言,非同路之人。当时吴冠中自视甚高,对国内的政治环境尤不适应。再加之个性张扬,敢想敢说,遂逐渐被边缘化。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总是被人为列入“反面典型”而屡批判和打击。
改造不好,改行只画风景画
吴冠中在央美前后只工作了一年。第二年初始,文艺界整风日盛,对于美术界讲究形式美的“形式主义”被坚定地上纲为“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吴冠中自视甚高,对国内的政治环境尤不适应。在中央美院颇不得志,再加之个性张扬,敢想敢说,遂逐渐被边缘化。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总是被人为列入“反面典型”而屡批判和打击。不久之后,央美人事科长致电吴冠中,要其办理调职手续,清华大学建筑系决定聘用吴冠中任教。这是吴冠中第一次调动工作,也从此开始频频转换单位。
清华建筑系的工作相对轻松,吴冠中开始有闲暇探索风景画创作。50年代,风景画因无法为政治服务而极不入流。但因周扬一句“风景画有益无害”,而让吴冠中看到了政治上的安全地带。清华大学的工作不及三年,吴冠中再次面临工作变动。那时他仍然想回到真正的艺术圈,于是在卫天霖的力邀之下加入了北京艺术学院。同时,他也一直为自己的风景画寻找出路。经过思考之后,吴冠中决定到井冈山写生。井冈山已成革命圣地,到此处写生既能满足自我喜好又有向革命靠拢的借口。而这样的中间路径确有成效。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一套井冈山和瑞金写生的明信片。自此,吴冠中的风景画创作逐渐受到关注。
徐悲鸿、吴冠中两人不仅在艺术观念上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且皆视对方为“异己”,徐悲鸿的北平艺专、林风眠的杭州艺专、刘海粟的上海美专,三家原本就积怨甚深,水火不容。吴冠中是林氏阵营中人,故被徐氏阵营中人视为“异己”。加之吴冠中性格倔强,“不识时务”,难以“招安”,又加之双方观念相左,他又岂能会被重用?所以,徐悲鸿、吴冠中之间的个人恩怨,其实涉及到当年的“江湖”恩怨。
综观吴冠中先生的一生,他是一位有真性情、不说假话的人,是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是一个企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留自己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的艺术理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画坛正面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当代中国艺术有重大贡献。他的艺术在文化界和广大群众心目中引起广泛的共鸣,他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上争得了荣誉,他用一句话对自己的一生成就做总结:“苦难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