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小档案 藏品名称 金彩龙纹纸卷 年代 清
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提倡无纸化办公,甚至有人设想过,多年之后,人们可能不再知道纸为何物。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纸不仅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很多纸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澄心堂纸、薛涛纸。历朝历代,能代表纸的发展最高水平的,则是宫廷用纸。天津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乾隆年间的金彩龙纹纸卷。
天津文博院研究馆员刘渤告诉记者,黄色的纸张和其上描绘的五爪金彩龙纹,都说明这是皇帝的专用纸。纸张上的金龙描绘得活灵活现,看上去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乾隆帝这样的福气,能用上堪称工艺品的纸作为书写材料。
竹木简、以蚕茧丝制成的帛,都曾是流行的书写材料,但竹木简笨重,帛的造价高昂,最终两者一起被纸取代
秦始皇嬴政就是一位没福气用上精美纸张的皇帝,更准确地说,他连纸都用不上。在他那个时代,笨重的竹木简是最流行的书写材料,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文书重达120斤。
在竹木简之前,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石片、玉片都曾经是书写的载体。这类书写材料不仅携带不方便,书写的难度也很大,比如在青铜器上留下铭文,一般习惯上称为“金文”,分铸铭和刻铭两种,分别要经过铸造或錾刻环节。渐渐的,人们发现竹片和木片不仅材料易得,而且书写方便、易于保管,于是用其制作而成的竹木简曾经在书写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然而正如秦始皇所面临的情况,笨重仍是竹木简最大的问题。一片简可以写8至14个字,写一篇长文需要的竹简数量相当多。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初到长安时,写了一篇文章献策于汉武帝,竟然用了3000多片竹简。他自己拿不动,最后由两名壮汉抬入宫中,汉武帝一片片看完这些竹简,用时长达两个月。
帛也是一种流行了很久的书写材料。帛是以蚕茧丝制成的丝织品,其中生帛又称缟、素、绢等,熟帛则称为练。这种材料不仅易于书写,而且可以随意裁剪,还能折成卷,既方便阅读又方便携带。以至于随着帛书的流行,“卷”成为了书籍的计量单位。然而,帛的造价高昂,别说普通百姓用不起,就连皇帝批阅的公文,绝大部分仍使用竹木简。正因为如此,帛虽然风行一时,却未能取代竹木简。后来,两者则一起被纸取代。
东汉前期的古籍中已经有了对于纸的记载。然而那时纸被士大夫等上层人士认为是不高雅的书写材料,大多数时候只被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人士使用。东汉有一位叫崔瑗的书法家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送给你十卷《许子》,但因为家贫用不起帛,所以只能写在纸上了。”当时贵帛贱纸的风气,可见一斑。
现代意义上纸张的出现,常被追溯到“蔡伦造纸”,时间在公元105年。其实,那之前的史料中就有颇多和纸有关的记载
比如汉朝时,各郡国需要进贡宝物,公元102年,东汉和帝的皇后禁止各郡国进献珍玩,而只令他们进贡纸和墨。所以,流传已久的“蔡伦造纸”的说法并不准确。蔡伦只是对纸进行了改良。
以前的纸所用的材料是植物纤维,材料难得,蔡伦则用树皮、破布、烂渔网等为材料,在清水中浸泡除去杂质,再经过切碎、蒸煮等程序将其加工成浆状物,然后配浆液、过滤、压平晾干等工序制成纸。公元105年,蔡伦将第一批改良纸献给汉和帝,并得到了皇帝的赞扬。据史料记载:“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改良后的纸张轻薄、细密、有韧性且造价低廉,很快普及开来。
蔡伦之后,东汉涌现出一批造纸能手,甚至很多书法家也能造纸。精致华贵并且装饰有花纹的专用信纸,即后人所称的“笺”,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此时,纸就已经有了审美学上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更是名纸迭出。
纸的种类越来越多,这也为高质量的宫廷用纸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晋朝时,高质量的纸张已经成为了文人墨客馈赠亲友的礼品,王羲之曾经一次性送给他的好友谢安九万张麻纸,并在女儿出嫁时只写了一卷字纸作为嫁妆。不仅如此,高质量的纸还被作为贡品送入宫中,如南北朝时期,五色彩笺已经成为贡品,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誉。更为有趣的是,开创了后世咏纸诗先河的并不是文人墨客,而竟然是一位皇帝——南朝梁宣帝。
唐代是造纸史上的一个高峰,产生了沿用至今的宣纸,这种发展和唐朝皇帝对于书画和书法的喜爱不无关系。史料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本,命令善书法者临摹,这就需要透明度更好的临摹纸。就这样,纸在书画艺术的促进和统治者的提倡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朝时的官府设有专门负责造纸的机构,但最负盛名的造纸名家则存在于民间,如薛涛。薛涛曾经把植物的花瓣洒在纸面上,加工制作成彩笺,这种色彩斑斓的彩纸又被称为“松花笺”。
金彩龙纹纸卷为黄色。据刘渤说,黄色在中国古代代表着吉庆,那时寻常百姓家都可以使用,唐朝以后,黄色才成为皇室的专用颜色,至于五爪金龙,更是皇帝专用的纹饰。所以根据这卷纸的种种特征,可以判断其为乾隆皇帝专用的纸张
南唐后主李煜是另一位对纸极为重视的皇帝。他对产自徽州地区的一种纸情有独钟,不仅亲自监造纸张的生产,还在自己批阅奏章的澄心堂贮存这种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这种纸被后世称为“澄心堂纸”。据记载,澄心堂纸“细薄光润”。北宋时澄心堂纸仍旧被大量使用,欧阳修等历经17年编纂的共225卷的《新唐书》,都是用澄心堂纸起稿的。
当时南唐的宫廷中还有另外一种纸,叫“会府纸”。根据传说,这种纸的创造者正是李煜。会府纸纸张较厚,主要用于官府发榜公布考试成绩。只可惜,这种纸并没有实物留存。
对于一些异常珍贵的纸,即使贵为皇帝,也舍不得常用。《古今图书集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一种极难得的纸,叫金龙纹笺。一次,明成祖朱棣让大臣用这种纸给外国写国书。国书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这位大臣写得自然极为小心,但还是漏写了一个字,于是便问明成祖还有没有同样的纸。明成祖的回答是:“有,但是舍不得给你,你还是把写漏的字标注一下吧。”这位大臣虽然因为写露了字而忐忑不安,但还是提出异议说:“这是国书,怎么能这样处理?”明成祖这才不情愿地又给了那位大臣一张纸。
据刘渤说,到了清代,纸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工艺更为考究,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宣纸。据史料记载,古宣纸的加工工序为18道,要经过100多道操作过程,一年之久才能被制作出来。乾隆时期的宣纸制作名目更多,其中包括洒金、描金等工艺。非但如此,乾隆皇帝还让人大量仿造前朝名纸,如仿五代十国南唐的澄心堂纸。
“描金是蘸着金水在生纸上描绘各种图案。我们馆里珍藏的这卷纸即为宣纸,上面有五爪的金龙,是手工描上去而并非印上去的。”刘渤说。
金彩龙纹纸卷为黄色。据刘渤说,黄色在中国古代代表着吉庆,那时寻常百姓家都可以使用,唐朝以后,黄色才成为皇室的专用颜色,至于五爪金龙,更是皇帝专用的纹饰。所以根据这卷纸的种种特征,可以判断其为乾隆皇帝专用的纸张。
“清代本就是纸发展的最高峰,皇帝所用的纸自然更是精品中的精品。2015年6月4日,保利春拍有两张类似的纸,当时估价为3.5万元到3.8万元,最后拍出了9.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刘渤说。
本报记者 李宁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