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商承祚(1902—1991) ,广东省番禺人,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鉴赏收藏家,甲骨学泰斗,楚文化鼻祖。
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的商承祚,是多才多艺的学术奇才。1920年,不满19岁的商承祚拜学术名家罗振玉为师研究甲骨文,以21岁之龄出版专著《殷墟文字类编》14卷本而震惊学术界,并深得国学大师王国维赞赏,亲自撰文为该书作序,谓“如锡永(商承祚字)此书,可以传世矣!”并称赞其释文“精密矜慎,不作穿凿附会之说”。商承祚弱冠成名,被学界认为是当时最有希望治古文字学的四位后起之秀之一(其余三位是:唐兰、容庚、柯昌济)。
商承祚(左)与容庚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与张书旂、柳子谷并称为画坛“金陵三杰”。
徐悲鸿
抗战时期,商承祚与徐悲鸿先后从长沙和桂林赴渝执教,在山城从事艺术教学和书画创作。商承祚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国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渝州教育界、文化界非常活跃,经常参加重庆高校教授联谊活动及书画笔会。徐悲鸿当时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系主任,住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又在市区租了一间画室,常在画室作画。商承祚与徐悲鸿都是知名教授和艺术家,两人多有交往,友谊深厚,是同道挚友。每逢休息日,商承祚便造访徐悲鸿画室,聚谈并且经常结伴在沙磁区谈论书画。虽说两人都是谦谦君子,但在原则问题上,商承祚向来“不给面子”,从来不惜得罪人,即便对挚友徐悲鸿也不例外。
一次,他们相约在古镇磁器口品茗,徐悲鸿取来自己的四幅画给商承祚看,商承祚当着徐悲鸿的面,对这些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商承祚说徐悲鸿画的美人颈项过长,是吊死鬼的美人;画的马皆有一条腿出问题,是三条腿的马;画的猫尾巴下垂,是狐狸尾的猫;画的竹子粗如甘蔗且表现不出竹之劲润,是甘蔗的竹子。说完后二人相视大笑。徐悲鸿发自肺腑地说:“自到重庆以来,只听一片赞扬声,既未闻意见,更谈不上这样好又尖锐的批评,此之谓之友!好,仁弟敢于吐真言,我请你吃饭。”同时,徐悲鸿以翎毛花卉《水墨柳鹊图》相赠。此画尺幅不大,构图空灵,线条精道,笔墨生动,弥足珍贵,极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上世纪90年代末,商承祚家人遵其遗训,已将此画作捐献给深圳博物馆收藏。这正是:丹青寄深情,义举感桑梓。
商承祚与徐悲鸿都是知名学者,其学识渊博、道德高妙,素为学界所推崇。放眼如今,说真话难,听真话更难。当年,商承祚为徐悲鸿的画提意见,一可喝茶吃饭,二可得其画作,真是“利艺”双收。
梁漱溟登启事索笔润
梁漱溟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在五四运动时期,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同在北大任教,彼此多有交流,其著作颇丰,这其中就有鲜为人知的书法创作,因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为其学术等名声所掩盖。
在当代政治思想史上,令国人瞩目的一件事,是上世纪50年代初,梁漱溟在怀仁堂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毛泽东主席当面辩论:“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冯友兰挽梁公联语)。他那种守正不阿的风骨、独立不羁的气度,古谓书类其人,诚哉!
梁漱溟
梁漱溟终生信佛吃素,生活简扑。其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对其书法作品,更为珍重。
梁漱溟在陪都留下了不少翰墨佳作,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山东,山东吃紧,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辛辛苦苦进行了七年之久的乡村建设研究和实验也被迫中止。随后,梁漱溟率跟随自己搞乡村建设的同仁一起转移到四川南充,在张澜的支持下,搞民众教育馆和办乡村建设学校。因他在此舞台上宣传抗日,其民众教育馆和乡村建设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1939年末,梁漱溟由南充到重庆璧山来凤驿,创办了勉仁中学。之后不久,他实地考察后又将勉仁中学迁到条件稍好的缙云山麓的北碚。在此,先后又创办了勉仁书院和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由于梁漱溟一直忙于宣传抗日并为了争取国内和平而奔波劳碌,所以他并没有多少时间顾及自己所办的学校和书院的具体工作。
1946年底,梁漱溟眼见国民党无意和平,他身为第三方代表,退出国共和谈,而从南京返回北碚。这时,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和勉仁文学院,负债累累,经费非常困难,梁漱溟只好先把勉仁中学高中部停办。
大家都知道,梁漱溟终生信佛,向无恒产,从不积蓄。为筹款办学,只能谋之于鬻字了,后来又把自己与陈树棻结婚时的戒指等贵重物品都变卖了,但仍无法让学校摆脱经济困境。
他被逼无奈,想到自己比较擅长的书法,于是,在1947初,毅然抛开文人面子,在重庆《大公报》上刊出了“梁漱溟为勉仁学校、书院募捐启事”。
在这则启事中,梁漱溟写道:“奔走大局,疏于经营,今日归来,颇负债务……敬请各界同情人士,海内外知交,惠予援助……惠捐五万元以上,当作书(对联、屏幅、匾额等)为报;百万以上当走谢。”据考证,在此之前,梁漱溟为人作书从来不收笔润,这次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惟一的一次)。
启事刊出之后,前来向梁漱溟先生索要书作的单位和各界爱心人士,为数不少,粱漱溟真是忙碌了一段时间,也就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之后,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抵达重庆,特意派秘书程思远代表他给梁漱溟送去了一笔办学经费,这才使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和勉仁文学院彻底渡过了经费难关。(作者 朱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