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郑毓敏 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的春天 46×95cm
郑毓敏 石塘渔港 50×60cm
宋永进
郑毓敏先生的油画作品总是以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以及独有的个性魅力令观众流连忘返。
油画本属西洋艺术,一些中国油画家随着对西方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化的身份。郑先生却凭借真诚、执著和自信,在与西方艺术进行深度交流和激烈碰撞中依然保持着民族文化的自尊。他借鉴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又汲取了法国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语言形式,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挖掘与探究,主张继承“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传统艺术方法论和诗性的绘画品格。当然,郑先生反对传统文人清高、孤傲和消极避世的艺术观,主张深入生活和提炼生活,注重写生,强调艺术家的个体感受。现实生活的许许多多生动场面和丰富细节常常激起了他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不是下意识的情感宣泄,而是画家潜在艺术能量的释放和喷发,是个性魅力的尽情张扬。
郑毓敏先生虽然出生于江苏兰陵(今常州),又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杭州,骨子里却颇有些北方人凝重和粗犷的气质。当然,在他的血液里也保留着江南人温润和细腻的本性。正是这种双重性形成了他的艺术气质和绘画风格。
郑先生的油画在生辣之余还常常夹带着一股别样的甜味,鲜香浓郁。这在他的静物和女性题材作品中尤其明显。这股甜味或许就是他永远都割舍不掉的地地道道的家乡风味,不腻、不粘,温润可口,煞是诱人。北方人或内地人恐怕很难体会得到其中的滋味。看过郑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挑纱女》、《织带女》等作品的人,一定忘不了萦绕于主人公脸部、服饰和环境之间的点点菲红。那诱人的菲红甜蜜、滋润、含蓄,令人备感亲切和温馨,常常使人联想起雷诺阿晚期的系列作品《女人体》,艳丽之下透露神韵,大俗之中蕴含大雅,是画家恬淡心境的一种表征。
郑先生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注重人文情怀的审美特征以及恬淡平和的创作心境,体现出了中国江南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气质。因此,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涉及少数民族一类的题材,也没有刻意表现诸如传统书法、民间剪纸、古长城、中国结等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内容或符号,却始终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气息和乡土风味。
郑毓敏先生的作品辣而不燥、甜而不腻,“口味”美妙而独特,故广为艺术爱好者(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油画爱好者)所钟爱。
郑毓敏,1931年生,江苏常熟人,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继读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艺委会委员、研究员,浙江自然油画院院长。
从事美术工作60年来,先后多次参加省美展和全国美展,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水粉组画《鲁迅》创作,在全国美展展出后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素描《斯巴达斯》等获一等奖。80年代初赴东南亚国家作学术交流,同时油画作品《拾遗》、《小溪》、《雾中枯林》、《月儿弯弯照九州》、《摇啊摇》等在华东六省一市及日本、新加坡展出;《间隙》参加建军五十周年画展后被台湾收藏家收藏。1990年赴欧洲研修,在巴黎及杭州两地举办欧洲写生油画展,画册《欧洲写生》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作品《江南秀女》系列在台湾展出,并被收藏。2001年《热风》由杭州市政府收藏,《钱王子孙钱学森》、《茶楼》、《剥笋》等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其中《茶楼》、《剥笋》被台湾收藏家收藏。同年受共青团中央之邀,参加为中国制造两弹一星的23位功勋科学家群体创作巨幅肖像画。
2004年创作《青灯》,在台湾展出并被收藏。同年在常州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2007年受邀参加浙江省历史重点题材之一《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的春天》创作,获优秀奖。浙江重大题材创作画册《历史的凝眸》同时发行。油画《秋风胜花》、《溪隐水长》、《日出》等作品参加全国百名艺术家庆香港回归十周年赴港画展并被收藏。
2008年,受团中央青少年活动中心之邀参加“中华颂”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布达拉宫》的创作。完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巨幅油画《远眺金顶》、《布达拉宫》、《布宫展佛》、《藏皇陵前的耗牛赛》的创作,4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