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
从1953年我们被派到苏联留学至今,已经过去60年了。20世纪中国美术经历了几次外国艺术的影响,实际上,20世纪中国美术是在外国艺术滋养下发展的,外来思潮打破了中国艺术的传统模式,带给中国艺术新的挑战。很多艺术家前往国外学习,探索新的艺术道路。第一个留学浪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开始派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这段时间派到日本的留学生最多,其次就是西欧,美国的最少。从这时起,外国美术开始输入中国。第二个留学浪潮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时期中国的整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都是学习苏联模式,这段浪潮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新中国美术受到苏联的影响,采取了“引进来”和“派出去”的方针,引进来是在中国办了两个班,即1955年——1957年的马克希莫夫油画训练班和1958年——1959年的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它们都由文化部领导,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派出去是从1953年开始到60年代初期,国家先后派出了33位留学生到苏联学习,虽然这是吸收外国美术经验、观念、技巧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却没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留学到苏联”通过展示留学生们课堂作业、创作、基本练习以及留苏生活的片段,不仅有助于回顾这段历史,也有助于美术界思考中国美术的当代问题:当时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学习成果,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对于当前的中国美术教育和未来美术的发现都有所启示。
两次公派留学对20世纪中国美术影响深远,无论留学哪个国家,都是学习西欧的观念艺术和技巧,苏联艺术作为俄罗斯艺术的一个方面,属于欧洲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但两次留学浪潮也有不同之处,1949年后,当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时,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时期,当时斯大林刚逝世,苏联艺术中充斥着强烈的政治内容和意识形态,直到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才逐渐走向开放,这时美术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才逐渐减弱。所以“留学到苏联”见证了苏联艺术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过程,从严酷的艺术形态过渡向自由给予了中国艺术家很多启发。另外,前往西欧的留学生在回国后就遇上了抗日战争,虽然他们掌握不少写实主义技巧和古典艺术的技巧,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政治环境原因,苏联留学生归国后的境况好了很多,他们也带回了大量古典艺术研究成果,包括很多临摹作品,并且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是到西欧留学生们是没有做到的。
留学苏联是历史的必然,在在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下,只有到苏联留学。这个举动对中国艺术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全面学习苏联的口号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学者们在研究学习苏联艺术的得与失方面也做了一些思考。留苏艺术家们在回国后都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好好研究中华民族的艺术,因为中华民族的艺术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以至于后来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对中国的艺术都十分敬佩和尊敬,这是值得我们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