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侯一民先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也是新旧中国世代更替中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为了适应社会和创作的需要,在多年的艺术耕耘尝试用各种艺术门类进行创作,曾经创作出一批历史题材作品。对于侯一民先生来说,他的艺术成就是时代的印记,而他的作品也为今人研究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昨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内,一场以侯一民先生的两幅历史题材创作《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为核心的学术解析展览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展览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等数家学术单位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建立“侯一民档案”为起始,来完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计划项目。
侯一民先生在开幕式中致辞
此次展览是北京大学朱青生领导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团队和中央美术学院谭平领导的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展览空间内的所有作品,全都围绕着侯一民先生的两幅历史创作《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为中心展开。这两件作品是以192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背景展开的主题创作。旧中国时期的安源路况是由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最大买办企业,由于路况工人长期受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的压榨,生活极度困苦,以致该地区一直有反抗斗争的传统。1921年秋天,毛主席亲自到安源路况工人中展开工作。1922年9月,由于矿路当局拖欠工人工资导致路况工人的生活陷入绝境,9月14日凌晨,安源路况工人大罢工,中共为了加强对罢工斗争的领导派代表刘少奇赶赴安源与路况当局谈判,使当局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
侯一民先生在展厅内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主要展示了《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两幅历史创作,与两幅作品一并展出的还有侯一民先生在构思创作时所作的大量素描稿、创作草图、相关习作和研究材料。为了考察旧社会的矿工劳动情形,侯一民先生曾深入安源矿区生活并采集素材,据侯一民先生介绍,1959年的安源矿区已经完全不是解放前那样了,矿区基本已经实施了机械化,所以要想找到接近创作形象素材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矿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早已是一派新气象。为此,侯一民先生只能从当地的小土窑中获取灵感,绘制了大量矿工形象,同时,他还通过绘制大量农民、矿工家属形象的速写来为创作充实素材,有时他会根据画面需要对人物形象加以综合。在写生同时,侯一民先生从史料中参考了大量的革命烈士形象用于特定人物角色。特别是他在创作两幅作品的核心领导人物:毛泽东和刘少奇时,查阅了两位革命家各个时期的不同形象,在还原其真实形象的基础上赋予了一定的理想成分,从而使画面中的领导人形象与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吻合。两幅作品中的领导人形象和群众形象中相互衬托,深化了不同角色人物思想的内涵,体现出共产党人与工人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突出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提出的“我们不愿做牛马,我们要做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成为了两幅作品的核心精神。
侯一民先生和嘉宾们参观展览
这场解析展经过三年的时间筹备。策展团队在调查中,一路沿着侯一民先生的作品完成线索和产生背景,仔细核对侯一民先生深入生活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工作条件、状态等。并根据介绍信、工作证、工作照片等等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同时,策展团队为探寻侯一民先生当年深入煤矿时的状态,亲临井下体验特殊艰苦和困难心里,从而为艺术品产生营造出一个整体。此次展览在展出侯一民先生大量手稿和文献资料的同时,还把矿山的器具作为装置陈列在展厅内,共同组成了解析两幅历史作品的根据。
观众们在欣赏《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开幕当天的展厅现场
展览在1、8、9号展厅呈现给广大观众,时间将持续至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