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骅现场为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
天津美术网讯 由岭南画院主办的“王征骅油画作品展”于12月27在岭南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王征骅油画作品130件左右,题材涵盖风景、人物、写生、肖像、静物等,展出至1月8日。在开幕当天,王征骅现场为观众讲读了自己的作品,并针对油画作品赏析及油画创作做了专题讲座。
王征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6年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并进入著名画家、院长吴作人所主持的第一画室。1961年毕业留校并在该画室任教。1980-1982年由文化部公派赴意大利米兰布列拉美术学院留学。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副主任、副教授。1998年任纽约东方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2002年任教于NYAA( New York Academy of Art 纽约美术学院 )。2003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家王征骅
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王征骅讲述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一工作室时的经历。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三个油画工作室,即吴作人的一画室、罗工柳的二画室和董希文的三画室。三个画室分别以三位老师为主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画室风格。吴作人画室以教授欧洲传统油画为主,题材多为肖像、静物和风景;罗工柳画室倾向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多创作些大型的历史题材作品;董希文的第三画室则更多的探讨了油画民族化的问题。
看戏-昔日农村印象 123X168cm 布面油画 2007年
早年的王征骅倾向于重大历史题材绘画以及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绘画,但在当时,吴作人的画室主要教授欧洲静物、肖像,很少涉及历史题材绘画。王征骅之所以选择了吴先生的第一画室,是因为在他看来,“吴作人教授的油画所体现出的油画表现力及那种油画的艺术性更为感人,更富于传统油画的美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吴作人先生丝毫没有‘门户之见’,不会限制自己画室的学生去尝试其他题材和风格的绘画,相反,他很是支持……当时他的助手艾中信也同样画着历史题材的作品。”
长江巫峡 102X183cm 布面油画 1992年
更为重要的是,王征骅认为把在吴作人画室中学会的绘画语言用于主体性历史绘画的创作中,“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自己的想法,其实也是我的老师经常讲的话,那就是‘博采众家之长’,我虽身在一画室,也向其他画室的老师学习着,罗工柳、董希文同样是我的老师,其他工作室有什么活动,都会互相通知,我们一起参加。特别是在二画室,他们的课程都是公开的,我们都可以随便参加”,王征骅说。
吴哥印象 40X30cm 布面油彩 2004年
一画室的时光,带给王征骅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油画的技法,更多的是作为老师的吴作人在人格与胸怀方面带给王征骅的精神财富,“我不知道吴作人先生名字的由来,视乎一直在告诫着我如何‘做人’。吴先生很谦虚、也很有修养,更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曾经赵无极的抽象作品展出,序言就是吴作人先生写的,我们一工作室也并非外人所认为的那样,专注于欧洲最古典、最传统的绘画。他曾经建议我多学古汉语、多读中国的古代画论,多看中国的传统绘画。”正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王征骅私下里“偷偷”地临摹了中国古今很多大师的绘画,但是他自认为画得不好,从不敢拿出示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王征骅逐渐领悟了中国画笔笔生发、笔断意连的精神,并将这种整体性、关联性的精神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而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所受到的艺术熏陶,更是让王征骅愈发的崇尚艺术的神圣精神,认为艺术家的创作领域,应是一片不被污染的人间净土,保持真善美的存在,也因于此,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发现优美和理想的色彩。另外,王征骅又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脱离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王征骅对其所描绘的景物,有种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在画面以及人物的情景、动作、表情中,充分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了别人,并找到了足够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作者 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