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开幕式现场
“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
开幕时间:2014年9月20日13:00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年9月20日—10月20日
论坛时间:2014年9月20日—9月21日
全山石先生致辞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致辞
天津美术网讯 2014年9月20日下午13:00时,大型油画展览“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直面当代绘画的危机与根本问题,在一个技术图像日益增殖、新兴媒体不断翻新的时代里,强调“我们在绘画中”;试图用“以身体之,感同身受”的绘画经验,来唤醒我们这个时代日渐式微的感受力。展览系统梳理了中国美术学院86年来油画发展的历程,深入挖掘林风眠、吴大羽以来的油画创作、研究与教学的历史,重新回溯和彰显出一条中国油画的国美道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共展出百余位艺术家的300多幅作品,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6周年以来首次全面的油画回顾展。“中国油画国美之路”分成“担当”、“先锋”、“创格”、“体象”、“传习”五个板块,五个板块互为语境、各自展开,呈现出国美油画的不同面向。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担 当
“担当”集中展现了中国美院油画系从1928年建校至今主题性绘画创作的优秀成果。该板块从“启蒙者”、“共和国纪念碑”、“回归与穿越”以及“现场与追问”四个主题概括出主题性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描绘和勾勒了各个时期主题性绘画不同的精神追求与创作风貌。新文化时期知识分子们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民族自强的启蒙精神与人道情怀;新中国三十年中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以革命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一大批凝聚着共和国精神气象的恢宏巨制;新时期以多样化的油画语言对复杂的历史感受所作出的种种个性表达与尝试;以及新世纪历史经验中进行的对历史观的反思和对现场感的重建……在这一部分都得以呈现。
莫朴,《入党宣誓》,布面油画,118x170cm,1950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藏
黎冰鸿,《南昌起义》,布面油画,180cmx230cm,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全山石,《英勇不屈》,布面油画,233cmx217cm,1961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肖峰、宋韧,《拂晓》,布面油画,350x180cm,1979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徐芒耀,《我的梦》,布面油画,180x180cm,1987年
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1937.12.南京》,布面油画,360x900vm,2009年,中国美术馆藏
何红舟、黄发祥,《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布面油画,550x270cm,2009年,中国美术馆藏
崔小冬,《画室中的关怀——不期而至》,布面油画,300x600cm,2014年
创 格
“创格”则系统梳理了国美油画系86年中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度实验,力图概括出国美油画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和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诗性追求。经历了1920年代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留法艺术家以及1930年代以王悦之为代表的留日艺术家的多元探索,国美油画在倡导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建构起写实主义的坚实底蕴。1950年代,随着延安文艺思想的到来、新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确立, 1960年代“苏派”的引入和“罗训班”的开展,以及1980年代不断的派出学习与国际交流,使得多种艺术源流得以在国美落地生根,多元实验在国美油画的道路上自由展开并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崇学养、重笔意、尊形式”的学术传统和语言体系。
林风眠,《渔获丰收》,布面油画,79x78cm,约20世纪60年代
吴大羽,《韵》之二,布面油画,52x41cm,年代不详
肖峰,《娃娜大婶》,布面油画,89.5x115.5cm,1957年
全山石,《塔吉克姑娘》,布面油画,83x92cm,1980年
胡振宇,《教堂音乐会》,布面油画,130x130cm,2012年
孙景刚,《偶遇》之一,木板油画,20x20cmx9,2012—2013年
章仁缘,《次旦德吉的祈福》,240x120cm,布面油画,2009年
翁诞宪,《晚钟》,布面油画,120x180cm,2006年
先 锋
第三部分“先锋”突出的是国美油画之路反思、批判的精神与艺术品格。这部分以“表现与救赎”、“转换与活化”、“反思与趋新”、“横站与居间”总结了中国美院油画家群体面对历史大潮和文化危机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各时代的绘画先锋们面对中外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交锋时,建立起转换与活化的创新意识;他们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大胆尝试的传统;面对艺术潮流与时尚话语,他们甘于寂寞,坚守独立的意志以及批判的思想姿态。
1929年,艺术运动社超山合影 前排左一为林风眠
1929年林风眠《人类的痛苦》在上海展览会场
1993年吴冠中巴黎个展开幕: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
金一德,《罗马尼亚画家巴巴 》,布面油画,130x100cm,1987年
张培力,《X _》,布面油画,180x200cm,1987年
耿建翌,《第二状态》,130x196cm,1987年
井士剑,《渡之一》,300x200cm,布面油画,2006年
杨劲松,《两层空间》,布面混合材料,240x240cm,2014年
体 象
第四部分名曰“体象”,以二十年来的具象表现实践作为案例,呈现了国美油画面对图像媒体时代的感受力的衰微,直面绘画的当代困境,试图重建当代绘画方法论的系统实验。该板块以“双向转化”、“具象表现”以及“体象之路”三个部分,深刻阐述了国美油画在哲学沉思与视觉追问之间,在古典画论与现象学哲学之间的双向转化,系统总结了23年来国美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与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而“体象之路”则呈现出国美油画家们是如何从现象学的境域直观中提炼出画者的观象之法,从中国传统文论中发展出绘画的诗性感受,在眼手心的交相运作中启动感同身受的视觉体知,从而求达绘画“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考的深度”,并最终直面图像时代“绘画感受力重建”的时代命题而有所作为。
阿利卡,《穿红色衬衫的自画像》,纸本色粉,31x19.8cm,1997年,光达艺术基金会藏
森·山方,《楼梯 5》,纸本色粉,85x76cm,1975年,光达艺术基金会藏
司徒立,《家居物事_静态》系列(局部),纸本木炭,160x120cm,2003年,光达艺术基金会藏
杨参军,《鱼之乐》系列,布面油画,50x50cmx6,2013年
章晓明,《紫色家园》,布面油画,180x120cm,2012年
焦小健,《夕照山谷》,布面油画,150x180cm,2010—2011年,光达艺术基金会藏
油画系客座教授们(前排左起为司徒立、阿利卡夫人、阿利卡、马松、布列松)(1995年)
纵观四个部分,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担当篇”回答“画什么”,强调国美油画的现实关怀与历史经验;“创格篇”探究“怎么画”,梳理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度建构;“先锋篇”追问“为何而画”,展现艺术运动中的批判与实验;而“体象篇”则反复探询“画是什么”,在感受力式微的时代直面绘画危机,在媒体图像境域中重新召唤出绘画的存在学意义。
回望是为了探寻未来。正如杨参军教授所说:“梳理自身的历史,就是要唤起心中的记忆,唤醒我们将油画本体语言进行当代性转换的主动意识,自觉把对历史脉络的整理,变成我们重新建立中国本土文化的出发点,并努力在全球与本土的互动机制中寻找油画创作的新路径,毕竟,我们在绘画中。”
作为文献补充,展览还专设特别板块传习篇和纪事篇。同时,将举办国内首次针对油画本体语言及其媒介和历史场域延展的国际论坛研讨。学术讨论将分为四个专场于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论坛将邀请逾40位国内外重要的油画家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油画的实践、视域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