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油画家胡善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一生沉默而又沉稳的他,几十年孜孜矻矻于创作与教学,沉潜往复、笔耕不辍,并写就了丰富的艺术人生。近期,胡善馀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女儿胡漪涟将其父的10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是继1985年胡善馀将18件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之后的又一次捐赠。相隔30年时间,两代人的努力,充实了国家美术收藏,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胡善馀1909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一个华侨家庭。青年时期,他曾跟随冯钢百学习素描,后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蔡威廉,1932年留学法国跟随写实画家西蒙学习,1935年归国后便从事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是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室教学的开拓者之一。
静物、人物与风景写生,是胡善馀创作的重要支点。那个年代,油画家在对西方艺术的学习中,多有推动油画中国化的尝试,胡善馀在取法法国印象派的同时,也在笔意和色彩的运用上融入中国画及中国民间艺术的神韵。他笔下的写实不为“形”所役,更没有“技术味”,而是在线条的游走、色彩的跳跃中体现着内在感觉的连贯与流动。
“色彩”是其作品中最有魅力、也最值得研究的元素之一。胡善馀的色彩,在大处能看到对比色的大量运用,在小处能看到相近色彩的并置和微妙变化,呈现出浪漫愉悦的田园诗情、朴实明快的艺术心境。更令人动容的是,无论是表现湖山风光,还是人物景物,或是热火朝天的新社会建设,胡善馀的作品传达出的是一种静谧、含蓄之美,是一种不卑不亢、物我交融的境界。他以纯净和细腻的内心情感表达着对国家、社会、家人、学生的感受与关怀,并融于创作。虽然他的作品很少有情节性的人物画,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印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有一种忧伤低沉的气氛;1949年之后的作品,画面有了明朗乐观的气氛;“文革”后的作品,更加自由奔放而热情洋溢……
既不矫揉造作,又不冷漠无情,胡善馀真实地面对自然与时代,在写生中发掘平凡的“美”,在平凡的“美”中又注入对时代的大情感。或许这些对于他来说还不够,因此胡善馀和家人以捐赠的方式做出了责任的诠释——艺术不仅陶养个人,还应广泽大众。时光匆匆流去,正是这些艺术作品的捐赠,在公共的文化空间里连缀起了艺术史,为公众构建起一方丰厚的精神园地,而这恰恰也是艺术佳作的完美归宿。(记者 吴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