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到场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4月1日上午,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共同主办的“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艺术家马常利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和素描作品共160余件,其中《高原情》、《草原上》、《荷韵》等10件代表作品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作品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重要财富,也是研究其绘画艺术乃至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文献。
艺术家马常利1931年生于河北省山海关,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同时,马常利亦坚持“写生”、“创作”的绘画观念,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尤以抒情性的风景画见长。其深刻体会到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是画家的“心灵之歌”,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马常利自1960年代始远赴新疆、青海、西藏高原、大庆油田,1970年代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在北京郊区、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地写生创作雄浑气魄的北方风景,1980年代至1990年又多次到南方写生,并留连忘返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东南亚景色,创作了诸多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
艺术家马常利在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致辞
捐赠仪式现场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览现场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展览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时代风貌:主题创作”,展出其重要的代表性创作包括《幸福之路》(原作于1959年,1993年重画)、《高原青春》(1963年)、《大庆人》(1965年)、《转战太行》(1976—1977年)、《秋歌》(1979年)等20余件,其中一些作品的色彩稿和素描稿文献也将同时呈现。这些创作其绘画观念中带有时代印迹,都是带有宏大历史叙事意味的主题创作。马常利信奉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观看和体验的创作方法,但他更想捕捉的乃是内在之中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烈的爱,或绚烂、或深沉的色调和笔意,就是书写心灵的静美,就是在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题为“情系山河”油画创作,展出马常利1960年代至今的油画风景创作系列40余件。可以看出其深谙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多是用可感的知识和经验去塑造美的“意境”。强调在绘画的过程中把握那转瞬即逝的“感觉”和“判断”,必须在每一笔的触发中敏感意识到取舍之间的好坏。马常利认为这些创作更多是启发于一种未有的“灵感闪现”,必须能不拘泥于眼睛的观看而更要依赖于想象力,就是说要拥有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才可能采集到更适合创作的素材。
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出文献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出文献
第三部分是题为“直面生活”的风景写生系列,展出马常利为主题和风景绘画创作时的油彩写生作品50余件。马常利的风景写生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延续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观念,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表现力。马常利在油画风景写生时不追求细节的勾描而追求整体的把控,这些绘画与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主张“写意精神”的表现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第四部分是“临摹敦煌壁画与速写”,展出马常利创作的速写稿40余件,还包括一些实物文献和艺术年表。马常利的创作仰赖于不断出外写生,汲取绘画表现的灵感。在油画风景写生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的铅笔速写和素描稿,成为其收集素材的有效辅助方式。尽管临摹彩色壁画的时间不长、作品也不是很多,但那些经过漫长时间褪去火气的色彩显现出来的古雅和浓重,对其而言都极具感召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从马常利的油画中我们应该反观当下画坛,他朴实含蓄的笔触下延承着对于诗意和神韵的表达,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更多对于艺术的启示。马常利真诚面对生活,艺术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自己的情与意,构建别样的绘画诗境。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2日。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观众观看展览
“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