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9月19日,“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在A+艺术文化中心举办。此次青年策展人肖萌策划的展览由施蓝艺术机构主办,展出李超雄、刘滨、邓瑜、林于思、张广先、茹创业、柯坎法、林伟祥、雷梦婷、梁佩如、羊芳涛、肖珊珊、余兆权、蔡远河、王非凡、姬舟、李金阳、雷磊、李燕、李晓倩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现场
小宇宙,事实上引指的是自然科学概念中的自主运动和平衡的能量场的概念。这个概念简单的理解就是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如果说地球的公转是太阳系的引力导向,那么自转则是外力环境对地球作用从而产生的自身平衡的量场。将这个概念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超我”概念对应起来的话,那么本我是“地球的本质”,自我是“地球公转”,超我则是“地球在外力作用下实现的自转和自体能量生产”。因此,小宇宙,是指每个个体在“本我”和“自我”基础上潜在的一个“超我”的能量场。将这个能量场放在一个个体存在的经历、人生轨迹和个体实验上进行梳理,尝试去探讨当一个个体在弱化了时代性和历史结构的环境里,是否仍然具备艺术创作的意义。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展厅局部
这个命题本身是个悖论。因为充其量,一个最自私的创作者是可以很不负责任地宣称他创作的意义就是“为了取悦自己”,然而任何不以时代发展为基础的创作理念都将为艺术理论家、历史学者所不能容忍。但是,如果将每个个体仅仅放在个体发展的轨道上去观察,把每个“本我”和“自我”作为基础建构的一环,却不难发现,不论是以“本我”作为主导基础的人格,还是以“自我”作为主导基础的人格,艺术创作者都能够在其个体思想结构上实现一个“超我”的突破和发展。由此,“小宇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而不仅仅是一个展览。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展厅局部
而这个计划的构建中,个体的着落点——艺术家——作为这个计划最直接的构成部分,有其自体身份的特殊属性——他们不是一个日常生活理论、不是一个历史流派的标志、不是某种哲学理念的代言人,他们仅仅是这个全球资本和消费主义环境下的一个媒点,体验切身且直观。在这个共性基础上,所呈现出来的个体,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是政治的也是精神的、是公共的也是私有的、是个体性的也是普世性的。于是它所最终递成的能量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展览的声音,而是整个环境与非环境状况下个体现实的背景。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展厅局部
在策展人晓萌看来,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有着不被归属的异类小宇宙,理性的思考、自然的体验、浪漫的畅享、怪诞的描述、随性的表达......将这个神秘的世界的“第七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是“小宇宙”展览的主宰者,翻涌的思绪与情感引领着前行的步伐,艺术家们以各自的体验视角,独具一格的艺术方式,将思想下、灵魂下的小宇宙呈现到众人的面前,你会惊讶于在我们每一个“人观”的世界,竟有如此多样多彩的面貌,这些艺术家们的小宇宙如繁星般耀眼的组成了夺目的另一片银河。在每一个暗夜与天明的到来,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并同于另一星球的力量,使简单变作繁华,平凡变作奇迹,在这些小宇宙中,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些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些奇迹。
“小宇宙”计划第一回展暨A+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展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作为“小宇宙”计划的第一回展,其所参与的艺术家在师承关系和情感链接上都没有直线关联,在各自年龄上更是跨越了近三个年代,故其个体经验、思想结构上的差异也由于年龄的不同而相去深浅。然而他们在作品的呈现里却有着明确的试图实现“超我”的共性痕迹,这种痕迹交织构建出的结构,是即兴的也是无机的,是稳定的也是可拓展的,是背景的也是前景的,是自体主观的也是客体关联的,更是可变且多变的,他们提供了一种由个体突破的多元环境的非线性探索的量场,同时以一种多元可变的“超我”关系向现代性原先所建构的二元论视角提出质疑。
据悉,此次展览自2015年9月19日展至 2015年10月18日。
部分作品:
林于思《好青年上天堂坏青年把歌唱》纸本设色 70cm×45cm 2015年
林伟祥《生命之火》布面丙烯 50cm×40cm 2014年
刘滨《白夜的千重奏》布面油画 110cm×120cm 2012年
李燕《Outlier No.4》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3年
羊芳涛《风景No.18》纸本综合材料 76cm×57cm 2015年
柯坎法《舞台》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