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主题:《惊蛰》毛浩个人作品展
策展人:陈瑞峰
学术主持:郭建婷
艺术顾问:罗锦华
艺术家:毛浩
开幕时间:2015年12月12日14:30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 12 日至2015年12月 25 日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科华北路141号
《惊蛰》前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这两句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本是一首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田园诗,用在此处作为毛浩此次个展的引言,实因感从中来。
我未为可知艺术之种何时在毛浩的内心根生滋长,我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如老农般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自己的创作之地。
2005年,毛浩从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当老师,而是在家画了一年的画。而后他决定出来走走,于是只身来到成都新都区川音美院附近租下房子继续创作。他经常跑到学院里蹭课,观察别人画画。09年开始,他每早似上班一般骑行15分钟来到田间,在一个名曰泥巴沱的地方写生了4年。平时他更是随手将路边捡来的野花、野果或自种的蔬菜作为创作的主题,并乐此不疲地反复描绘。
毛浩作品的主题如此日常:蔬菜瓜果、花卉风景。蔬菜瓜果自不必说,都是寻常人家的饭桌之食。就连花卉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风景也是小山小景。但寻常之物却在旷日持久的描摹之下生出别样内敛的力量;画幅的格局虽小,却也历经时间的洗练出脱得纯粹虔诚。他的作品呈现出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魅力,就像毛浩平日的生活一样,安静地种一小块田,给朋友们做做饭,画自己的画……直至今日之前,他已创作出一千多幅作品,却未曾参加过任何展览。也许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样的青年,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已属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写生风景和写生静物就不再是写生而已,而是具有主观创作理念,将结构、色彩、光影抽象化处理之后,呈献给大家一幅幅具有娴熟笔触和精妙色彩,透出从容淡泊的智慧和感觉的艺术创作。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观念的不断更新与道性的不移是修炼成功的基础”。艺术创作如同修炼一般,毛浩在艺术修炼中的不移感动着我,也将感动大家。
郭建婷
2015.11.16于蓝顶青艺村
惊蛰——读毛浩的油画作品
文|唐书婷
青年艺术家毛浩的油画作品,数量之多,让人为之震撼。在中国当代艺术扶持青年新秀活动此起彼伏且备受关注的时候,毛浩完全投入于个人创作与艺术探索之中,其无为而为的艺术面貌,与他平时潜心创作,努力探索的用心良苦有着重要的联系。
2005年毛浩从学校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一个人对一件事没有极致的热爱是不会如此果敢的,毕竟艺术家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于是,他远走异乡,来到成都,埋头绘画,无师自学,潜心创作;可贵的是,他坚守自我如初,多年来不为浮华的市场和躁动的外界所影响,始终从容淡定的坚持自我创作,默默无闻而又蓄势待发,如冬藏之“蜇”,待一雷惊始,复苏生长,这也正是对“惊蛰”最好的阐释。
无为即自然,毛浩的绘画就是这样,从不刻意,随心而画。他的作品以小画见多,无论是残花、静物还是风景系列,皆可见到其淡雅纯明的色彩,细腻柔和的笔触,清风徐来般潺动的笔力与笔意;在这些作品中,他找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平面化的图像、纯明的色块与轻松的技法结合起来,让人觉得轻松而又有诗意。这些图像和他生活的轨迹多少有些联系,如作品《北村》《泥巴沱的风景》等系列,画面似乎隐约透露着某种时间记忆的味道,可以说,毛浩是利用生活中最细微的日常,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
然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毛浩的作品也泛化地表现出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喜纯、诚挚与自由的状态。人若要达到这种真实、理想的状态,就必须要按照“生命的本来面目”去生活,禅宗中对“生命的本来面目”进行了阐释,是指“一种不经意识浸染的,与无意识宇宙相同的状态”。也许,这正是毛浩一直追求的生命状态,亦或者是他带给众人的一种思想启示。
蛰伏潜隐
我们总是一时兴起的向往艽野之地,世界于自己无关的状态,简洁舒缓的生活。这些短暂的向往都来这个急切追求的时代。身体如没有灵魂的标本,感情只能随世俗风吹草动摇摆。这一切让我们失眠多梦,常常在热闹冷却后感到朔风来袭衣衫单薄
时间如流,毛浩的作品像溪边的石头固执的在岸边守住他的风景几年一日微妙潜隐蛰伏在岸边。八年来他默默的画出一 千多张作品,谷堆,一支花的开落,光线掠过的痕迹,一切都很平常。画画就是生活。安静的在原地纠缠于自己和社会无关,诚实认真的紧张。没有逐流,很多绘画必须学会新的卖弄,才会讨人欢喜。像棵树在原地悄然的生长,当时间悄然流逝,他的枝丫已经触摸到最好天空。
陈瑞峰2015年冬于四号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