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新京报2015“最艺术”榜单揭晓,刘小东获“年度艺术家”。刘小东很早便在欧美艺坛亮相。去年,西方艺坛便迎来一次其艺术实践在欧洲首次全方位的呈现。刘小东说,2015年他所做的就是敞开了给人看一个艺术家十多年的历程。
新京报2015“最艺术”榜单揭晓
年度艺术家
刘小东
年度展览
1。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艺术展
2。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
3。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4。石渠宝笈特展
5。刁德谦回顾展
6。蛇杖II——黄永砅国际巡回展
7。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
8。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
9。上世纪——吕胜中个展
10。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
年度事件
排队10小时,看一眼《清明上河图》
感映凡·高展引争议
“追逐”大卫·霍克尼、小野洋子
刘益谦等重金砸向西方艺术品
马云、曾梵志合作拍卖
年度场馆
故宫博物院
中央美院美术馆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很早便在欧美艺坛亮相。去年,西方艺坛便迎来一次其艺术实践在欧洲首次全方位的呈现。而新书《一公分》的出版又让刘小东过了一把文学家的瘾。刘小东说,2015年他所做的就是敞开了给人看一个艺术家十多年的历程。对于被外界称道的强悍的写实生命力,刘小东说,那是因为“既然赶上这个时代了,艺术家就要有所表达。”
“因地制宜”登陆威尼斯
第一次把我的过去十年敞开给人看
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刘小东个展“因地制宜”登陆威尼斯圣乔治岛。在他看来,该展无疑是其艺术生涯中重要的一次,“对于艺术家来说,十年差不多就能让外界知道你在做什么了。”
刘小东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最早受到西方关注的一拨。1993年,“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在美国纽约举行,刘小东和喻红都在受邀之列。刘小东在美国待了整整一年。美国之行让他更坚定了创作要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风格,要画很纠缠的东西,画很复杂的社会背景。此后,凭借在三峡写生的《三峡大移民》《温床》《三峡新移民》,刘小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奔赴现场,与中国现实纠缠的创作方式,从北川到太湖,再到新疆,从中国到泰国、古巴、以色列……
这种无国界现场写生的能力让陈丹青都佩服,陈丹青评价说,“刘小东到地球上选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画。新的时代会出现刘小东这样的人,无偏见地看待任何被画对象。这是我见过很稀罕的一种才华,一种人格。”
而这一次在威尼斯的展览,刘小东拿出其十年来的创作呈现其一路走过来的旅程,“其实之前我也没有见过自己那么多的作品集中在一个空间展出,这对我也是一个新鲜的角度。”
当然这并不是刘小东在2015年交出的全部成绩单。除了让外界看到其过去十年的创作外,刘小东还用一场在北京798林冠艺术基金会的新作展“空城记”呈现了其敏捷的观察力及对艺术不断的突破。类似那组“蓝色”系列纸上作品便成为一大亮点。
刘小东告诉记者,空城记中讲述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当下的工业文明,城市化不断发展农业却后退了,事实上也是西方19世纪的社会在中国重演,“一方面,我们缅怀旧时代,另一方面对新时代充满惊奇和质疑。对于这些,都要无愧于生命地去表达。”
当一回文学家出版《一公分》
看起来容易,其实我用了十年
艺术家头衔之外,刘小东在2015年也有了一次“文学家”的尝试,新书《一公分:刘小东日记》正式出版。这是伴着刘小东独特创作方式而有的结晶,收录了他十年来的绘画日记,起于《十八罗汉》止于《向南飞》。新书的名字是刘小东取的,这原本是他为自己2013年的一组画作定的名字,当时的他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了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有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本来想把这组画命名为一公分,但后来还是延续了我在哪画就用哪命名的方法。这样更加中立,更加去文学色彩。但出书则不一样,要稍稍有点味道。我是觉得我离自己想达到的还有距离,就用了一公分来命名。”
刘小东告诉记者,出书源于编辑的夸奖,“说我的文章写得好,我容易忘乎所以,就真把自己当成文学家了。这样看来好像当个作家很容易,其实很难。回想起来,如果真是为了写书的话,我整整用了10年。”事实上,最初刘小东写这些东西是为给自己存点资料,“对一个人来说,自己的生活痕迹还是很重要的。没想到积攒成册后还能出版,搞文学的还夸我,我就美滋滋的。”
虽然美滋滋,但刘小东在内心里认定艺术的门类都是相通的,“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16计划]
3月多哈美术馆群展,将呈现多哈当地风俗人情的新作。
4月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全新个展,创作与意大利有关。如一些意大利唐人街的生活,同时也会有关于叙利亚难民的创作。
5月,威尼斯“因地制宜”展和798林冠艺术基金会“空城记”两部分作品将合流,在丹麦林冠总部展出。
■ 对话
现在去西方办展要慎重
新京报:此次个展与你第一次在西方办展相隔了20余年,你觉得西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视角有否改变?
刘小东:之前我在西方的展览都比较小型,这次比较大。西方当年对中国当代艺术是有好奇心的,有一种爱护弱者的心态。而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有点霸占市场主流,所以现在的观众都是抱着反感中国当代艺术的心态来看的。这时你再出手还能否获得一定敬意,确实需要真东西。因为好奇、怜悯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现在我们在西方做展览比上世纪90年代要慎重。那时的展览确实很新鲜,所有的艺术面貌对西方来讲都是新的。而现在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交流需要的是既严肃又轻松的平台,每个艺术家都在一个从容的平台上施展,互相借鉴,互相启发。
新京报:去现场写生已经成为你独特的创作方式,它的魅力到底在哪?
刘小东:去现场能生发很多新鲜的血液、营养。事先想好的东西到了现场才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就得变。这种方式还挺锻炼人的,对我是种很好的锻炼。在熟悉的土壤中,切入点是容易的,而且容易找到幽默的地方。在陌生的国土如何表达幽默感,则很困难。我试着突破这一层。(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