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二〇一六·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须其自来——谌北新油画艺术展”于5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隶属文化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展出了谌北新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油画作品两百余件,集中展现了谌北新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气象。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列入中国美术馆“国家美术捐赠与收藏展”系列的谌北新先生便是一位辛勤探索且受到肯定的艺术家。他以风景为表现对象,抒写艺术理想。在客观自然与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画论与西方现代理论,在印象派与文人画、在苏俄现实主义与中国乡土表现之间找到切入点,发挥逸笔草草、直抒性情的人文诗怀,以印象派的光色朦胧和表现主义浪漫、激越的笔触,以马克西莫夫创作的风格及其画法为基调,挥洒纵横,恣意形色,在心与象的神遇中创造了豪放洒脱、微妙入化的意象世界。其格调清新而温厚,色彩饱和而明亮,视觉强烈而意境深远,在中国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
谌北新先生1932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南昌。家庭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父辈的亲友中,有很多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教育界名人,他的童年和外公沈尹默先生在北大校园度过,浸润在文化如斯富饶的家学中,谌先生学养丰厚,气质纯朴而儒雅。正是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追求本真的赤子之心,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油画创作,特别是风景画写生创作方面忠实自己的自然情感,倾以中西文化之功底,而后以“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有感而发创作出明丽、朗润的油画作品,在中国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
1953年,谌北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至西安美术学院从事油画教学工作。1955年至1957年期间,他在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造学习,其“马训班”毕业作品《北京崇文门》格调清新自然,是该展览上唯一的一组风景画作品,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以革命历史画为主要关注点的大环境之下显得尤为独特且勇气可嘉,具备时代意义。从“马训班”毕业后,谌北新重新回到西安美术学院,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陕西油画学会会长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等职,为我国油画教育事业做出宝贵奉献。
在追求现代绘画的时代潮流中,谌北新更加注重绘画的本身,他主张在学习西画中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要注意研习中国传统书画文化。谌北新认为,在行笔与用色之外,一幅画最难的就是画面的气韵。刘海粟先生曾将南齐谢赫的六法说成一法,即气韵生动,他认为:“气韵生动最难,其它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备条件。”谌北新十分认同这一点,也一直以之作为自己的绘画追求。他通过实践筛选出精华,将中西方优秀文化与自己的油画创作融合在一起。尤其是他的油画风景作品,能够从司空见惯的小景中有感而发,同时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同明快且纯净的色彩融合在一起,将“气骨”与“诗性”注入画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格调。
风景画是谌北新一生的绘画主题,他的绘画作品特色鲜明、情境悠长。此次展览,以四时节气为切入点,通过“春山”、“夏风”、“秋水”、“冬雪”四个主题,力图在时间的维度中诠释谌北新的风景油画。春景美好,万物复苏。在谌北新“春山”部分作品中,春光在或冷或暖的氛围内,在或静或动的情境中,跃然画布之上,突出体现了油画作品的色彩魅力,作品予人以美好淡然之观感。夏风暖暖,树有繁阴。画家肆意纵横的挥洒着用笔,如奔放的夏风,掺和着脉搏跳动的节奏落入画面,作品生机盎然,幅幅叩击着生命本身,观看“夏风”部分画作,痛快淋漓。秋山明净,摇曳肃肃。秋日景象在谌北新的笔下,通过色彩与用笔相互作用,静中有动、虚实相生,无一不带有秋天明净而洒脱之感。该部分作品突出体现了艺术家基于对造型的大胆取舍和用笔的骨法呈现,在画布内外取得了形色的统一。冬日悠长,白雪皑皑。在“冬雪”部分作品中,无论是隆冬季节还是残雪散落、无论是焦峪村的雪还是长安的雪,都呈现出沉静却爽朗的韵致。在雪景题材之外,他的很多作品依然蕴藏着像“冬”这时节一样的沉静爽朗气质,正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境,以文化底蕴覆于自然景象之上,照亮画面,气象自来。
谌北新经历时光荏苒而初心不改,追求绘画本真,沉潜往复,在人生这一维延伸的环境里,用一幅幅油画作品实现了表现时光的永恒,以“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大气宽容,在时光里、在四时节气中绘画出自在气象。
对此,吴为山馆长评价说:谌北新在绘画上获得的成就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在油画形色中的寄托,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是其风格的灵魂所在。谌北新的艺术,既有形色之间的画理,也有形色之外的意境,更有尊重内在、崇尚自由,以“自然”为审美境界的艺术心性、创作方法与为人品格。其画与人,如春风暖润、夏树滴翠;似秋水滟滟、冬雪朗朗。
2004年,谌北新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村口》、《早市》、《小白船》、《村雾》、《腊月》、《白墙》、《金秋》等14幅作品。2016年,谌北新再次将个人《薄暮》、《浦江》、《初晴》等28幅作品捐赠国家,其中,即包括他在“马训班”的毕业创作《薄暮》、《冬》、《晨》,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使中国美术馆馆藏谌北新作品达到42幅。这些谌北新艺术历程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作为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提炼和语言表达,成为中国风景油画发展的重要见证,更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财富而永传于世。
展览将展出至2016年5月24日,呈现于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展览结束后,将于2016年6月巡展至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展览前言:贵在境界
油画传入中国二百多年来,不仅使中国画家掌握了一门外来的艺术,同时也使油画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不仅在方式、方法上,更在于东方美学精神的影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油画也对中国本土绘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二十世纪为美术界和美术理论界所常常提到的“中西合璧”体现在油画上是“油画民族化”,体现在中国画上是“中国画改良”。此间有大批的探索者、革新者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列入中国美术馆“国家美术捐赠与收藏展”系列的谌北新先生便是一位辛勤探索且受到肯定的艺术家。他以风景为表现对象,抒写艺术理想。在客观自然与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画论与西方现代理论,在印象派与文人画、在苏俄现实主义与中国乡土表现之间找到切入点,发挥逸笔草草、直抒性情的人文诗怀,以印象派的光色朦胧和表现主义浪漫、激越的笔触,以马克西莫夫创作的风格及其画法为基调,挥洒纵横,恣意形色,在心与象的神遇中创造了豪放洒脱、微妙入化的意象世界。其格调清新而温厚,色彩饱和而明亮,视觉强烈而意境深远,在中国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
谌北新先于1932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南昌,家学渊源。父亲谌亚达留学日本、英国,是北师大地理学教授,父亲的亲友中,有很多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教育界名人。外祖父昆仲是著名的汉阴三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他的童年和外公沈尹默先生在北大校园度过,养成了他淡定与儒雅的气质,丰厚与质朴的性情,他淡泊名利而对理想之追求则矢志不移。
1953年,谌北新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从事油画教学工作。1955-1957年在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此间,他表现出风景画方面的天赋,马克西莫夫发现这一点并帮助他确立画油画风景这一方向,对此,谌北新一直十分感激,曾经说道:“我读着《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之类的东西,又曾生活于巴山、蜀水间,一位外国老师不知怎么会察觉我的这一点点痕迹……就引导我和大自然对话”。他在油画训练班的毕业作品《北京崇文门》格调清新,画中,阳光在冬日的清晨洒下大地,色彩沉静而明朗,引人入胜。该画是该展览上唯一的风景画作品,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以革命历史画为主要关注点的大环境之下显得尤为独特。
从“马训班”毕业后,谌北新回到西安美术学院继续从事油画教学工作,他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等职。
深厚苍浑的黃土高原,其色质的明朗与朦胧造就了谌北新色调的丰富、鲜明的特色。柯罗诗意般的沉静,莫奈音乐般的颤动,使他对光和影升华为情和境,从而在色彩的表现方面富于激情与想象。即使是写生也洋溢着主观的色韵和律动。
他的画面用笔浑厚劲健而富于表现力。他一直将唐代张彦远说的“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到,空善赋彩”,作为自己学习油画的座右铭,主张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之间的横向互补关系,把西画中色彩等元素同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鲜明的绘画语言。胡善余在评价他的画面用笔时说道:“他的用笔果断有力。纵横交错、颇似传统画中的骨法用笔,也有类似泼墨的效果。可以说是有笔有色。”
在行笔与用色之外,一幅画最难的就是画面的气韵。刘海粟先生将南齐谢赫的六法说成一法,即气韵生动,他认为:“气韵生动最难,其它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备条件。”谌北新十分认同这一点,也一直以之作为自己的绘画追求。
谌北新在绘画上获得的成就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在油画形色中的寄托,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是其风格的灵魂所在。谌北新的艺术,既有形色之间的画理,也有形色之外的意境,更有尊重内在、崇尚自由,以“自然”为审美境界的艺术心性、创作方法与为人品格。其画与人,如春风暖润、夏树滴翠;似秋水滟滟、冬雪郎朗。
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谌北新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油画作品两百余件,其中捐赠作品42件。展现了他在油画风景画方面的成就,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中国所培养的一代艺术家的追求。
其目标所向在于境界……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二零一六年四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