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艺术家何工、艺术家郭文昊及成都信义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袁春晓在郭文昊作品《青涩的肖像》 前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5月14日下午3点,成都信义公益服务中心主办,成都锦城春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宽云艺术、泛艺术、田上艺术空间协办,陈瑞峰担任策展人的“逝去的肖像”郭文昊个人作品展在成都蓝顶艺术教育中心拉开帷幕。
出席开幕式嘉宾(左起:艺术家何工,宽云艺术李万峰,本次展览策展人陈瑞峰,批评家吴永强,艺术家郭文昊)
本次展览作为艺术家郭文昊的首次个展,展示了其2008年至今的创作,作品大致分为《同学系列》、《李小龙系列》以及近期的黑色系列。作品数量虽不多,却都是郭文昊用心挑选出来的,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他表示,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所喜欢的作品,关注的点都是不一样的。
《小黄》 纸面丙烯 120x109cm 2014
“我的创作主要是以人物画为主,但不仅仅局限于屏幕里的人物,身边的人都会是我的创作对象。这张画就是从零九年开始画的,也是我的毕业创作。画的是我的同学小黄。可能是当时驾驭作品的能力还不够,作品一直处于半成品的状况。毕业以后,即使生活动荡到处搬家,我还是一直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当我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所长进,感受更强烈的时候,我又返过来对这幅画进行修改。因此,直到2014年才算是彻底的完成这幅作品。”郭文昊指着墙上的作品《小黄》向雅昌艺术网介绍到。
《英国先生》 布面丙烯 70x70cm 2016
《哥哥》 布面丙烯 74x61.5cm 2016
“这三个系列的作品,既是分开的但又会有穿插。每一幅画在我的感受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之前,我都会不停地进行修改。拿《英国先生》为例,这件作品在我看来还没有完成,观众却能够从这副画中看到我绘画的整个过程。有的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东西,会反馈给我一些信息,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画画不是说我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越画越好,而是一种状态。我始终是把每一幅画当做是自己的第一幅画来创作的,像是在做减法。因此,我画每一幅画时都会很新鲜,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和惯性操作。画面本身作为载体,更多的将时间和精神性的东西和生命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郭文昊表示,自己平时会听一些摇滚乐,看一些影像的视频。尽管屏幕中的人物已经逝去,但每天都会看到他们的影像。对于他而言,这些形象依旧是鲜活的。“张国荣和李小龙,都是在他们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去世的,我认为这样的离开是对美好瞬间的定格。我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前面有几个70后的表哥,记忆中他们在青春期会模仿港台明星的发型打扮,因此《哥哥》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张国荣的一种纪念,也有我的个人记忆在其中。”
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陈瑞峰眼中,郭文昊是一位看起来腼腆,其实内心很激烈的艺术家。“在与郭文昊的接触当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所描绘的画面基本都是已经逝去的人物,大部分定格在他们年轻或最辉煌的时候,就像花儿一样凋落。对于作品,郭文昊也是极其重视的,一张画作往往要雕琢许久。他虽然经常搬家,却不舍得丢弃任何一件作品,并会对画面不断的进行调整。可以说他对艺术的态度很认真,甚至达到一种神经质的地步。”
展览现场
郭文昊有一段时间曾是艺术家何工的助手,在现场,何工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自己与郭文昊的认识是一种缘分,当时自己正需要助手,在郭文昊同学,同为高地艺术区的艺术家的引荐下,自己和郭文昊就在一起工作了。“从艺术气质而言,我和郭文昊很投合,我也非常喜欢他的这种风格。他总是能够朝着自己内心深处去发问,并把这些问题通过一种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他从不关注外界的时尚和潮流,总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总是在思考。这都是我欣赏的方面,一个好的艺术家不论年轻与否,总会一直体现出做人的清晰逻辑和对现实的思考。而郭文昊不论是做人还是做艺术,这个逻辑都是十分清晰的。”
《Lou Reed》 布面丙烯 55x40cm 2016
《愤怒的人》系列 布面油画 35x30cm 2012-2014
本次展览既是郭文昊对自己这些年来创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今年32岁,从20几岁到现在,至少我自己是满意的,达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在这期间,我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很喜欢年轻人的状态,我现在也依然年轻。”郭文昊如是总结道。
《最后的肖像》 布面丙烯 150x150cm 2015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记者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