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
1943年-1945年,吴作人辞去中央大学的教职,前往中国西北、西南地区,两度“西行”……
1943年4月,吴作人从重庆出发前往成都,为自己的青海之行做准备。事实上,随着战事吃紧,家庭发生变故,内忧外患,吴作人在1938年“战地写生队”之后再未有过远行写生的活动,直到此次“西行”。在青海首府西宁,吴作人去了塔尔寺,参观了塔尔寺礼拜,也亲眼看到了令人心情激荡的祭海仪式和青海湖美景,并创作了油画《祭青海》。
吴作人《祭青海》61×80厘米 木板油画 1943年
在青海逗留了一个月后,吴作人一路辗转,终于在9月底进入安西,正式开始了敦煌之行。在到达敦煌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吴作人跑遍了莫高窟的上中下寺,临摹大量壁画。在敦煌,吴作人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的造型,这是在速写和素描之外的用线、用色彩来构成形体和形象的另一种方式。
去敦煌莫高窟途中(局部) 路易艾黎摄于1943年9-10月。左起:李约瑟、吴作人。
吴作人《敦煌临摹》28.6×35.5厘米 纸质水彩 1943年10月
吴作人《莫高窟285洞》35.3×28.6厘米 纸质水彩 1943年10月
吴作人《摩崖石刻特写 第37号唐龛(崖顶唐画)》27.2×19.7厘米 纸质水彩 1943年10月
吴作人对敦煌的临摹与张大千、常书鸿都不一样。他的临摹不是“摹”,而是“临”。“摹”是要像敦煌,而“临”则是在与敦煌的对望中,营造出自我。他把敦煌壁画当成一个静物或人物来“写生”。
1944年6月,结束第一次“西行”回到成都的吴作人再次出发。他在打箭炉(今康定)逗留数月进行创作,创作了大量当地民众和景色风物的写生速写。之后他又一路向西到达甘孜、牧区,进入青海地界,又回到康定……最后于1945年2月中旬回到成都。
青藏高原松林口,左起:陈立峰(中央社记者)、吴作人(画速写者),1944年。
吴作人《甘孜雪山》29x38厘米 油画 1944年
吴作人《青海市场》114x150厘米 油画 1944年
吴作人《玉树》29x38厘米 木板油画 1944年
吴作人在“西行”康定时画的《打箭炉少女》还有个小故事:画中人是满清皇族果亲王的后裔——木家锅庄的女主人。吴作人为她创作这幅写生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画成了。当时女主人想要这幅画留念,可吴作人非常满意这件作品,坚决要自己留下以作为艺术追求的证明。后来这幅画就一直挂在吴作人家的客厅。虽然是看起来很简洁平常的一幅作品,但是画中乘一总万的笔法和脱胎换骨的色彩关系,正是此次“西行”成就的一个标志。
吴作人《打箭炉少女》30x22厘米 木板油画 1944年
可以说,通过对青藏高原鲜亮的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写生,吴作人超越了他从西方习得的纯熟的油画技巧和造型风格,而确立了与中国古代敦煌一脉相承又不同于西方油画的民族气派的油画。
吴作人《乌拉(无偿劳动)——记一九四五年青海旅行时所见》布面油画 49.5×85厘米 1946年
吴作人《草原云雨》油画 40×53厘米 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