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8月7日,“爱的记忆”忻东旺艺术回眸展在北京荣宝斋西画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数十幅忻东旺的早年油画、水彩、速写以及两位儿女忻省池、忻省江在家庭生活中所创作的小品,在两层空间中分别展示。
开幕式现场 学术主持 荣宝斋《艺术品》杂志主编王登科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刘巨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敢
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 王艺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下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先生在致辞中无不感叹。“我和东旺是老乡,他出去写生画过农村、走过那些坎坷的路,学艺的历程,我也体验过,也是我所理解的。我今天看到他很早期的作品,很触动我。他最早喜欢怀斯的作品,后来又研究佛洛依德的油画,这些大师都为他引路,但是他走出自己的路子。他曾经画过一批类似中国壁画的油画,我认为画的很好,脱离了光影,更自由了,可惜他没有画几幅。东旺很有天分,他把自己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和情感,还有中国文化的根脉延展开来,那批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油画史上经典的一页。”同时刘巨德先生也希望忻东旺的艺术生命可以在两位儿女忻省池、忻省江身上,如同他们的名字江河一般奔流并延续下去。
忻东旺女儿 忻省池 (左)夫人张宏芳(右)在致辞中几度哽咽
忻东旺女儿 忻省池
“东旺去世仅不仅是对美术学院,对艺术界都是一个损失,他对于农民题材的关注更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记得我替他职称汇报的时候,人文学院的老师就曾说过,你看美术学院的老师比我们更有人文关怀,更关注底层人的生活状况。不仅如此,东旺在画法上也摸索出来自己的一条道路,而且慢慢成熟,色彩和线条的搭配,对体积、造像的把握都有心得。在这个意义上说,东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今天他的儿女们在夫人张宏芳的教导下,发展的非常好,女儿省池在清华建筑学院学习,儿子省江考上了清华美院的造型学院,他们都继承了父亲艺术上的天分和热爱,对东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告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在采访中谈到。
现场展出的忻东旺一家人的生活照片
在致辞中,忻东旺夫人张宏芳女士曾几度哽咽,她首先感谢了所有到场嘉宾,因为这是对东旺的热爱和对孩子的鼓舞,“他如果看到这次的展览,他会欣喜,因为他艺术理想和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与油画这个西洋画种,基因重组后的新生。这几天有媒体曾问我:展览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想呈现艺术与生命接力的感动。艺术是东旺最大的标签,而生活大过一切的理想,能好好活着,曾经好好活过,应该是意义本身。因此我愿意拿出我们的往事,与朋友们分享,以爱、以童年、以亲情与艺术深情相拥。”
展览现场
父子三人在俄罗斯弗拉基米尔教堂写生后的合影
《弗拉基米尔的教堂》 2012年,从上到下依次为忻东旺、忻省池、忻省江的作品
忻东旺曾说过:“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的运气还是很好,总能找见很适合我画的,或者说令我对其有奇妙表达欲望的题材,这已经很难得。在这样一个有着巨大社会变革的时代,我的个人经历与农民工进城的心理节奏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他们的苦乐,他们的精神矛盾,我感同身受。”因此忻东旺的画中依然保留着农民知足常乐、务实执着的天性。“雅俗共赏”是他作品的风格,“深刻又平常”更是他为人为艺的人生基调。
忻东旺《三亚的阳光》布面油画 2010年
忻东旺《夏天没有走远》(未完成) 布面油画 2012年
忻东旺 《大庄》布面油画 2006年
忻东旺 《自画像》纸本毛笔墨水 2009年
王登科认为,忻东旺的油画与其说源自于深厚、悠久的欧洲绘画传统,倒不如说源自他真挚而纯净的内心,乃至于他充沛的创造激情和悲天悯人的心性。在他辉煌的几十年中,始终以土地、故乡、人的面孔为描绘的对象,用他的笔,为这个时代平添了一种“特别的表情”。这“表情”颇令人琢磨、玩味,甚至反省与自照。他在用另外一种语言诉说着一段社会与人的“心事”与“历史”。而且它作为一种“时代的镜像”,记录了社会的过往和生命的欢乐与忧伤。
《霸道》 忻省池
《静物》 忻省江 2016年
女儿忻省池在学习建筑设计,儿子忻省江则是选择了造型艺术,展览中展出了他们在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岁月里,用画笔描绘出的家庭的日常生活,对生活中父亲的描绘,睡觉、念经、吃饭的这些最平凡的一面,虽然只是简单的铅笔勾勒但是观者可以感受到暖暖的温情在里面。
《故乡的碑》 忻东旺 1988年
《山窝窝》 忻东旺 1991年
作为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优秀代表人物,从山西到天津再到北京,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到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的油画金奖,忻东旺的成长与崛起越出了常见的轨道,具有更多从边缘到中心的平民色彩。这得益于他的刻苦与勤奋,也得益于他对于底层人民深切的人文关怀,更主要的是他在艺术语言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观察。
据悉,展览将在荣宝斋西画馆展出至8 月 14 日。(记者 段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