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9月10日,由当代油画、上上国际美术馆主办,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承办,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协办的“化境——当代油画写生作品展”在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教授赵欣歌博士策展,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共展出从1900年代-1980年代的近百位艺术家的200件精品油画作品,展览将持续至9月20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教授、策展人赵欣歌博士,著名油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杨松林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张祖英先生,上上国际美术馆馆长李广明先生,著名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王辉先生,当代油画运营总监翟凤莲女士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写生创作是艺术家与写生对象进行精神对话、化象成境的过程,散发着艺术家与大自然融合时的迷人气息,负载着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体悟自然的生命印记。本次展览策展人赵欣歌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展览有三大亮点。第一,写生展作为独立的展示形式,结合艺术家的文献,能够更立体更全面的呈献给广大观众,也会使观众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代油画的现实状态;第二:展览以现当代的写生状况和创作环境为序,历史脉络清晰,从老一代的艺术家到当代的年轻画家,几代人的写生面貌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观众前后参照视界效果明显,体验客观深刻;第三,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写生与创作的互动关系,独立写生的价值,了解画家走向大自然的必要,画家只有通过认识的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世界形象。最后,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在理论上重新梳理和探索当代油画的批评策略和批评语汇,寻找更贴切的形式表达通过作品、文献、展示空间的有机联系创新展策模式”。
展览现场,观众可根据展览导览的时间性线索“1900-1980”的脉络行进参观。“化境——当代油画写生作品展”作为一次具有学术高度的写生作品研究展,参展作者以中青年艺术家为主,同时特邀具有代表性的老艺术家与俄罗斯特卡乔夫等名家。通过老中青、中外艺术家的比较性研究,梳理并展现写生创作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使当下写生创作的样态清晰地凸显出来。
记者也根据时间脉络先后采访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四位艺术家。
黄德基:1956年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定居于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现为昆明学院教授、昆明风景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油画学会理事。
黄德基老师是一个特别专注的艺术家,这次他参展的作品是两件“玉米地”为题材的作品,据了解,黄老师近三十年一直专注于画“玉米地”题材,但也一直探索绘画的语言不断地突破,他说,“我每张画都力求在构图、色调等寻求变化,我不是在复制写生现场,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经营画面。”黄德基老师作品的画面上用的是“方笔触”,这是受早年写标语的经历影响,他说这样用笔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谈及艺术黄德基老师说:“每一个艺术探索者在不同的阶段,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认为艺术就是专心致志、智慧地去完成一件与自己的心灵有关的事”。
李华:1965年生于陕西省;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分配至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华老师首先高度评价了这次展览,他说:“这次展览是我在北京参加的一个大型的写生展,学术性很高”。这次展览李华老师有两件代表性写生作品参展,分别是《宝鸡吴山弃屋之六》、《米仓山古道-壁挂路》,李华老师介绍道,“我的作品是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毛笔的笔触可以大写意和小写意,小写意与印象派那种色光结合渐变还是不一样的,印象派后走向表现,中国则把西方的色光渐变理论和意识嫁接到中国绘画里面,用笔绘画,讲究笔触语言。我的笔法我称之为‘蚯蚓走势的笔法’”。
李哲坤:1972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油画研究生班。现为大连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大连分会副主席、油画学会会长。
“这是我参加的最温馨的一次展览,整个展览的规格和档次都很高”李哲坤评价道。李哲坤老师的作品主要有三个系列阶段:第一个是状态系列,第二个是迷思系列,第三个是山山水水系列。这次参展的是山山水水系列中的两件作品。李哲坤老师说:“虽然是一个写生展,我不认为写生与创作之间有什么区别,用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来解构事物本身,重新组合到画面里呈现其本质,完成自己的一张作品。不同的是有时在画室里,有时在大自然中,在阳光下画画我更幸福。” 这次展览跨越老中青三代,李哲坤老师认为,“老艺术家有自己的特点和影响,是他们时代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是有时代性的,不同年代有不同特点,都有符合不同年代的印迹”。
施晓杰:1971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职业画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瑞典诺贝尔艺术中心特聘画家、温州开明画院副院长。
“对我而言,写生既是感受天地之自然,将视觉艺术语言进行直接的抽象转换的过程,也是鲜活的自然界万物间的律动关系与内心碰触后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与欲望的完成。因此,写生即创作。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它为我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元素”,施晓杰老师说。这次参展的作品是丛林系列中的两件,也是这么多年一直在从事的系列创作,“我在花花草草和大自然中寻找心里对大自然的看法、理解,我的语言来源大自然。”在问及如何理解写生的当代性,施晓杰说,“生活在当下,所有文化诉求都在这个情景之下发生的,艺术是所有革命的先锋,其价值就不存在,艺术的价值在于开拓、创造,如没有对当下文化诉求和思考的话,我认为这个艺术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