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本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是中国本土艺术家王勋、吴晓蓉、徐铭亮、徐赛、杨尤睿、杨舟、姚运、张继军、张利军、郑钰、周健全、朱彦,他们带来的是油画作品。
1、王勋
这幅作品画的作者王勋自己的全家福。父亲、母亲以及王勋弟兄三人。其实很多家庭的全家福都是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但王勋家最特别。特别之处不在于全家福是以绘画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绘画的方式拼凑了两张很久以前的老照片,画面背景分两半,一半是王勋老家芭蕉树自留地,当年,他的父亲主内,除了教养三个孩子,还要照管猪牛与土地,那时他的父亲三十多岁,正是青年时期;另一半背景是北京天安门广场,那一年他的母亲在北京一家不知名的毛纺厂务工,以工人劳动的方式补贴家里的财政。
在此作品中,为了达到画面的和谐和所需求的拼凑感,作者王勋在画面中留下了很多白色空隙,绘画笔触被抽离为各色的小圆点,最后拼凑成模糊的形状——这样更能表达出这是一种记忆的拼凑,很多事物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清楚的,也是模糊的,在我们想清晰的呈现记忆的形象时却发现它越来越模糊。
2、吴晓蓉
吴晓蓉,现任职于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职称。她的这幅作品以表现主义风格,描绘大工业环境下两个年轻工人的形象。作品突出人物的如大山般结实壮实的体魄,滤掉细节的塑造,以突出“整”的感觉,严格控制色彩的彩度,彰显工业特征的砖墙的色彩,使人物形象直逼眼前,用以对抗大工业中被消解掉的人的个性,关注大工业中人的因素与人的命运。
3、徐铭亮
一个人的真实是不是存在于独处的时刻并不是重点,而应该说,一个人无论如何都需要独处,因为独处可以释放一个人不想在其他人面前释放的能量,不管是好是坏,每个人总有一些不想让别人参与的时刻,但如果硬是说一个人私底下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他,恐怕谁也不会信服,独处只不过是想喘一口气,让自己在跟其他人互动时,可以表现的更好罢了。
所以作者徐铭亮才明白,真实的自己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互动就有什么样的自己,到底不是由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所组成,或者,真实其实就是一种幻觉,都是被制造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制造什么样的真实,太乱了。如果有真实的自己,应该像铁一样坚固,不应该变来变去,所以人根本就是在表演一段有一段的戏,每一段戏各有不同的自己,你要说其中某一段戏是真实的,某一段是虚伪的故事,那都太唯心,太没意义了,每个人总是能想到另一个自己,由于某种契机与自己相遇,当然,这种相遇没有重逢的喜悦,留下的仅仅是不安吧。这样的种子,每个人都种在了心里。这就是徐铭亮这幅作品想表达的主题。
4、徐赛
黑白的世界能更好地体现精神的空间,作者徐赛把绘画理解为一种“通灵术”,而他努力做到得就是将所画物像之”灵“摄取并凝固在画布上,作品的气场也是他努力追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他切实的去体验一种能量交换,将自己的气息和活生生的命灌注到所画物之中,这个过程更像是僧人的打坐或巫师的行为,带有浓重的超验意味,他希望尽可能将某些活生生的东西封印在画中,使其真的如一个生命体一般而存在。
5、杨尤睿
杨尤睿的绘画作品是一个“很小的范畴”,没有人云亦云的当代性地域性,也没有过于繁杂的图像“观念”,关于我,也止于我。相对于“范畴”上的小,画面表象上就来得要繁杂,杨尤睿一直特别警惕某些图像部分的原因造成绘画上的流失,而某些表达也确实离不开图像的依托,一直有意识的在协调这种关系,维持量化上的可见度和绘画性的关系,也抹掉了绘画上一部分的叙事情结来保持这种完整性,处理方式上的多样也是试图着以这样一个混乱多元的方式,去确定绘画里某种更内敛固化的信服感。从带有符号象征性质的表象事物,到内化抽象的直观表现,来回的去反复确定某个时间段的量化感受形象或者形式,但并非是一种绘画手段,而是企图在这种反复过程中建立一种和信仰类似的附着力,而且长期的保持这样一个常态阶段性的反复也迫使杨尤睿不断的去调整改变一些量化过程里的逻辑思维方式来应变一些绘画过程里的变动。
6、杨舟
作者杨舟认为能称其为风景的不一定是最美的,但一定是在呼吸的。所以风景画也是呼吸的,作品中应该饱含了满纸的平和,顺畅且自由。因此,他在作品创作中追求画面笔触,色彩语言的极致单纯、凝练和有修养的放肆与书写性。
杨舟,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会员。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会员。内蒙古清净寺书画院副院长。包头市青山区政协委员。2016年度被艺术家传播网评选为首届“青年百杰”称号。
7、姚运
世界过于晦涩难以理解,只能做到把自己抽离在外,以旁观的身份观望。“旁观”是一种看似冷漠,实则是懦弱的表现,但又无力解决。“每一个感性客体就它存在的这一点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双重作用的结果”。作者姚运试图在画面里寻找到做为经验主体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通过“裂缝”玩味自我本身。
8、张继军
这组《水蜥》系列油画作品,采用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画面主题塔楼为背景置于远处的地平线,前方空间就像舞台一样有不断变换的想象中的事物,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张继军一直以来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迷恋,不同画面展示的瞬间,也就是同一空间里不同语境罢了。就像物理学家朱利安·巴伯所言,“时间并不存在,它只不过是记录物体移动的尺度而已,每一秒发生的事情都是个永恒,永远存在不会消失。”
张继军,1968年生于河北张家口某部队大院。籍贯盐城,现居南京。1993年毕业于扬州职大美术系美术设计专业。现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社美术编辑。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美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
9、张利军
这幅作品表达的是网络屏显时代中的一个生态质地。互联网带来便捷途径的同时,也成就了欲情骄纵、肆无忌惮的温床。作者张利军通过戏曲舞台的“钟馗”情节和网络聊天表情元素,在崇尚之惘中,试图从“屏显”中去辨证生命的荣耀价值。在语言构建上,他利用五合板的多层特质,打通纵深关系,并结合钻孔手段,来跟平面图式形成互释映照,达到对生命存在的终极性叩问。
10、郑钰
无穷的思绪浸染开,如潮水般生长……犹如音律般蔓延……光透下,进心田,充满希望。仿佛混沌初开的世界,有生命迹象的事物慢慢出来……
郑钰,女,红旗飘飘丰碑颂书画院成员,徐悲鸿艺术精英工程2015年提名艺术家,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意大利文化发展协会副主席。
11、周健全
周健全认为创作是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同时,也是对当下成长环境的思考与认识,更是自我心灵的一种独白,这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原动力。这幅作品以最直接性的强度来展现作品对生存环境的追问与思考。正如拉塞尔评论的:“画家的任务是释放他们媒体中潜藏的内在生命力,从此来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地表现整个自我的最终形象。”
12、朱彦
在面对现实中变幻不定的事物时,我们总想透过尘世的镜像去窥视事物所隐藏的真相。因为自身所处在持续的运动变化中,使得当下静止的瞬间所带来的永恒只代表一个片段。然而,你发现这些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它的运动穿越了当下。也许我们所寻找的稳定和永恒的秩序,
应该在以完结的形式中获得,作者朱彦想从这种事物中去寻找这种秩序。当你将眼光投向这些静止中运行的石头,不禁惊叹自然的神奇。甚至,你会发现,晶石自然生长的几何形态的结构,更接近纯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