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近影。
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在中国网·滨海高新。
王富杰
&p;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白洋淀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姜陆先生在谈到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时候,说:“世范先生,我的老师,年近七秩而依然豪放不让晚辈。作为油画家,他的作品早已蜚声海内外,职为教授,桃李异己满天下。先生从冀中农村走来,曾身带着家乡泥土的芬芳,投身艺术和艺术教育经年,却又常吸吮着来自异域的油彩馨香。乡土的、民族的、舶来的、欧美的,在他的艺术之路中融汇、演化出自然的、酣畅的,而又自我的视觉音响。卸去行政职务的烦与躁,复归于恬淡,重获自由。本已成为生命一部分的绘事,又能弹奏出清新曼妙的乐章,直如春去春回来,令人钦佩,值得庆贺。世范先生一定会艺术青春常驻。”
张世范生于1936年10月,河北省冀州市门家庄乡西堤北村人。1953年小学毕业后,到通州师范继续学习,1956年被保送到天津美术学院,于1960年毕业。196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部委托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专家油画训练班(为研究生)。原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促进会理事,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张世范先生从1962年至今先,先后在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执教。任教 40 年培养出众多的美术人才。教学和创作经验丰富,在素描和油画教学中观点明确,有创新意。主要作品:《炉前工》、《炉前》(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雨》、《棉花》、《京白梨》等均入选全国美展。近作有:《孙中山在天津广东会馆》、《收获系列》等4幅。作品曾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并在日本、德国、法国、美国、韩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地展出。其作品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受到观者青睐。有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日本、美国、德国及中国台湾收藏。1996年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和中国台湾“御殿画廊”分别出版《张世范油画集》,《张世范油画艺术》。论文有《油画教学浅析》,《艺术院校教学队伍建设》。编译著有:《罗马尼亚艺术家——科·巴巴》、《素描人体新概念》。
从1962年到2010年,4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于一个著名的油画家来说,又能拥有几个48年。在这48年中,张世范不管是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还是作为一名享受国家津贴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不管是担任绘画系主任,还是担任教务处长,不管是退居二线带研究生,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用“不改原貌、不丢业务、不忘根基”的“三不”精神来鞭策自己,把绘画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他执著地脚踏实地地攀登艺术巅峰。颜料所形成的效果,在张世范的笔下变得如此神奇,如此动人,如此美轮美奂,如此巧夺天工,让很多美术爱好者惊叹。
岁月悠悠飘过,从教40年,张世范教授培养出众多美术人才。尤其是在他担任十年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时,力排众议,保留下40多名“工农兵学员”,现在,这些人都已成长为院、系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
张世范先生主攻油画。用他自己来说,对于一个油画家来说,其实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要用自己的情感世界,用油画语言建立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这种语言已经被历史长河中无数艺术大家所证明:那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艺门类的艺术语言,按照这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形象逻辑,油画拥有一个极大的表现空间,并且因此而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他希望,他所表达的情感,大家应该都曾经有过。他就是要借助油画中的人物和环境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或是在兴高采烈中隐含着一点点忧伤,或是在平静的气氛中潜藏着一丝丝思念,或是在一块感情奔放的红色里流露出某种程度的不安,或是在灿烂的阳光下压抑着的一份凄凉……
东晋画坛“三绝”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张世范的油画艺术,“主要是画人”,用他的话说:“人是最聪明的,是创造世界万物的主体,是最伟大的,所以,我要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我在农村长大,接触了很多农民,在天津美院任教期间,也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油田深入生活,在工人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们无尽的智慧,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将他们伟大的形象表现在画布上,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他们不断的激发着我画人物的激情,所以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这一生重点画人,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张世范的油画纯粹而凝练,大气,观远,畅怀,神韵,突出地表现生机勃勃、优美诗意的审美感情,少有外露的刺激,多有含情的魅力。张世范的油画艺术之所以有着夺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那是和他低调做人和高调画画的思路有着极大地关系。身为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的他,始终保持着农民朴实憨厚的本色。他说:“我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是个农民的儿子,农民是我的根基。”张世范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用一颗平常心态适应任何环境,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用恬淡的态度接受每一件事情,用坚强的性格面对任何困境,做人不计较,善良宽容,吞大气,舒磅礴,储浑厚,显豪爽,他为艺术而活,用画笔生动地表现生命,放弃了太多太多的嗜好。
正是对家乡的那种留恋的情节,张世范的早年油画作品,有相当一大部分画的是农村、农民。作品《毛主席治海河》、《摘棉》、《打麦场》、《菜地》、《红高粱》、《雨》等都是以农村为题材来追溯艺术的感觉,深得美术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想不到大城市高级知识分子画农村画的这么好!”如他的油画作品《雨》。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在抢场的时候,遇到了瓢泼大雨,她们有说有笑地躲到院边的凉棚下避雨。雨越下越大,雨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女青年美好心灵的渲染,画家通过对雨的具体描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们劳动后快乐的飞翔的感觉,加上一座有魅力的自然村落,使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毫无疑问,《雨》是一幅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的油画作品,博得当时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时间回溯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天津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除了采用主题和叙事的方式,直接反映中国的社会发生的变化之外,也开始关注油画艺术自身的本体问题,特别是油画艺术语言的问题。在此期间担任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的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的油画家张世范,除了自己在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之外,作为著名画家博巴的学生,也使他在参与学院教学和学院教学体系独特性的建构过程中,更加重视表现性的油画语言在表达人类精神力量上的重要作用,重视探索表现性的油画语言与中华民族文化形式的结合与融合的各种可能性,以期推进中国气派的油画艺术的发展。为了建构天津美院油画教学与创作的特色,在1993年,当时已经担任天津美院院长的张世范,邀请了定居加拿大的油画家汲成回国创办“油画高研班”。汲成的到来,天津美院油画系不仅在油画的表现领域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同时也通过每位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追求和实践,形成了油画艺术多元发展的格局,即在主导的表现性艺术之外,也有其它的艺术形态的存在。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此时的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了。
观远则畅怀,有容则德大,1997年张世范先生退居二线以后,他仍带研究生,直到2000年他退休。时间对他相对来说,比较充裕了,他就经常到农村看一看,到故乡走一走。晚年的张世范,焕发了人生第二个青春,他体健如山,志坚如石,除了积极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活动外,仍在不停地绘画,苦练、提高绘画技能,他觉得他的人生才似乎刚刚开始,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他仍在不停地探索,为油画艺术做着自己应有的特殊贡献。 (王富杰、包仲川)
1996年天津美术学院校庆展上,张世范陪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参观画展。
1984年张世范访问费城,促成天津美院与费城艺术学院建立友好校关系。图为张世范费城美术学院讲学。
张世范在写生。
张世范在其工作室挥毫写字。
打麦场 1995年
张世范作品:炉前工 1979年
张世范作品:常艳荣 1984年
张世范作品:藏族老人 1982
张世范作品:老猎人 1982年
张世范作品:穿白连衣裙的少女 1984年
张世范作品:新疆伊犁果子沟 2000年
张世范作品:莫斯科郊外 2006年
张世范作品:人像 2004年
张世范作品:少女 2008年
张世范作品:蓝背景的女人体 1980年
张世范作品:红背景的女人体 1998年
张世范作品:站立的女人体 1975年
张世范作品:满堂红 2001年
张世范作品:石榴 2006年
张世范作品:中秋 2007年
张世范作品:葵花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