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油画艺术家张世范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
嘉宾:原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现为天津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简介:张世范,男,汉族,生于1936年10月,河北省冀州人。196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62年结业于文化部委托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专家油画训练班(为研究生)。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1961年至今,先后在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执教。任教40余年培养出众多的美术人才。教学和创作经验丰富,在素描和油画教学中观点明确,有创新意。主要作品:《炉前工》,(炉前)(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雨》,《棉花》,《京白梨》《石榴》,《大学生》等均入选全国美展。近作有:《孙中山在天津广东会馆》,《收获系列》四幅,《读》,《林冲系列》四幅。作品曾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并在中国美术馆、天津、上海、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地展出。其作品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受到观者青睐。有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日本、美国、德国及中国台湾、天津美术学院收藏。1996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台湾“御殿画廊”分别出版《张世范油画集》,《张世范油画作品选》,《张世范油画艺术》画册,《张世范写生作品集》。论文有《油画教学浅析》,《艺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编译著有:《罗马尼亚艺术家---科.巴巴》,《素描人体新概念》。
[中国网·滨海高新]:谈到师承传统,就会想到一句话:“临摹得法,创作求境”。您对临摹和创作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呢?
[张世范]:创作,是临摹向前的延伸,也就是要运用临摹中学到的笔法、墨法、书法以及章法进行创作。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创作。在艺术家的眼中,生活应该是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小说家,他关心的是他创作的那个故事,语言,历史等。绘画呢?画家所关心的应该是形象、色彩变化等。生活不是一天天来完成的,重在不断地积累,再积累。我们常说贴近生活,其实是真心地热爱生活,我们就会得到生活对我们的不断提示。感受到了才能记住,所以画家要去画速写。比如照像是对自己景物的复制,画速写则不同,要有取有舍。生活就是积累,同时要关心生活,这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你可能关心了一百件,用时只用一件。但你不去关心,可能连这一件你都没用。所以说,临摹和创作是相辅相成,又是互相依存的。
[中国网·滨海高新]:您今年已经75岁高龄,还在翰墨苑里勤奋耕耘,能不能告诉读者,您今后的创作打算?
[张世范]:我以为一个艺术家,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要停止创作。创作对于社会有益,同时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非常幸福的。创作的结果并不重要,但创作的过程却非常重要。我今后还会画下去,主要还是以人物为主,至于怎么画,画哪个阶段我所经历过的人和事,我还在想,还在不停地思考。比如,我也画静物,画风景,但我会把它们的色彩等运用到画人物之中去。这几年,我在探索把书法,国画怎么融入到油画之中去。这并不是把油画改造成国画,它不表现在形式上,而是表现在精神上。比如国画中高度概括的精神,及色彩运用到油画中去。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自有它的道理,能不能运用到油画当去?因为油画最主要的语言是色彩。我想把中国传统的道理运用油画中。我觉得“随类赋彩”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而不是看什么颜色画什么颜色。我想把油画统一到让观众达到审美愉悦的色彩,而不是五颜六色的。这与博巴老师的艺术观有相通之处,记得他教课时,常讲巴赫的《赋格曲》,用简单的音节,创作出华美的乐章 。他说,巴赫的《赋格曲》就是油画的色彩。用简单的颜料,画出丰富的色彩,这是大本事。也与中国传统的理论是相通的。正如孔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张世范作品:《炉前工》.亚麻布 1979年
张世范作品:《雨》亚麻布 1981年
张世范作品:《演员》亚麻布 1979年
张世范作品:《常燕荣》 亚麻布 1984年
张世范作品:《浅绿色背景的女人体》 1983年
张世范作品:《人像》 2004年
张世范作品:《小妮》2011年
张世范在天津天美时代艺术博览中心。 2011年
张世范与天津美院副教授、邮票设计家孟祥斌(左)、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张立(右)、油画家沙志国(右二)。 2011年
张世范在天津“五月六人油画展”上。 2011年
(此文系2011年10月张世范先生做客中国网·滨海高新访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