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张世范。(2011年) 摄影:包仲川
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畅谈艺术强调创作不能“按部就班”
记者专访了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张世范,从他的从艺经历和艺术追求中,能让人感到一位老艺术家的执著追求和风骨。谈及艺术,他表示:画作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记者杜琳
一本《解剖学》成为启蒙
和许多同龄的老艺术家一样,张世范从小喜画,学龄前就酷爱画画。但自小在农村上学的他,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全凭自己的一腔热爱。所幸的是,在五年级时他遇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好老师。虽然这只是他美术的启蒙,却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令他感激至今的就是家乡当年那位清华毕业的李老师,他因身患中风,才不得不回老家教书。因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他在课堂上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孩子们就能上音乐课、美术课这些一般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艺术课程。“你喜欢画画,长大要当画家,不管怎样也都是一‘家’。”这是李老师说的最让张世范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那时的张世范照着报纸在墙上画讽刺漫画,也给学校画壁报。然而最让他受益的,是从李老师那里得到的一本医学用书《解剖学》。“老师说,把这本书弄懂了,你就能画好了”。不久以后,小学简单的美术课就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和挑战心,他用50个自己攒下来的老铜钱,换来了同学的一盒水彩颜料,得到时如获至宝地抱着舍不得撒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临摹俄罗斯风景油画、画报纸上的轿车照片,寻找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画画。村子里有大大小小27座庙,每天上学前都会在庙里转上一大圈去看墙上的壁画,关帝庙里的《三英战吕布》和三国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吸引着幼年的张世范。
直至成年,从事美术事业之后,张世范每年回家乡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看望对他具有非凡意义的李老师,还会把自己在师范的习作给李老师看,请老师指点。
自始至终 心系农民
说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张世范小学毕业时已经17岁了,这个“超龄毕业生”因为不愿去学徒,一门心思想上学,家境窘迫之下只能“去考那些不要钱的学校”。于是凭借绘画才华他来到了通州师范,接着又在1956年被学校保送到天津美院前身、当时的河北美术学院。一步一步的进阶,为张世范一次又一次打开了全新的天地,他开始系统学习美术史,并在最后两年选专业时选择了油画,还在毕业后被选入罗马尼亚专家埃乌琴·博巴油画训练班进修,成为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
“上学时我就比别人画得多,在早晨6点出早操前,我会每天从外面画一幅油画再回来出操,节假日也都在画画,一暑假能画出40多张水彩。现在想想,上学这一步,我是走对了。想想当初如果没有求学,现在的我可能也就是个业余画画的。”
在创作中,张世范总是会选择去画那些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普通人群。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城市还是缺乏认同感。在他看来,农民对于国家来说是根基和厚重的代表,“城市其实也是依靠着农民在运转和发展着,农民们应该有与城市人平等的待遇”。他画农民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老县长》里那个回家务农、满面风霜的老县长,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因为“看到农民的辛苦就忍不住想画”。
回顾自己的艺术道路,张世范总结了两个要点:“首先最重要的是遇见好老师,‘师父领进门’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高明的老师对人的教育是终生的,包括艺术的观念、理论、个性等等,都会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学画没有捷径,必须勤奋,绘画和做人不是一回事。做人要诚实,画画要不诚实。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能按部就班,必须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重走长征路 画百张写生
“现在的艺术从业者,人数比我们那时多出了几千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古稀之年的张世范语气中充满了感喟。在那个初中毕业就算知识分子的上世纪50年代,“画家”是个遥远又陌生的词,“但如今一所专业美术院校的油画系就有40到60人的学生,全国8大院校的学生加起来就是成千上万的从业者,风格也必然趋向于多元化。”张世范至今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他陪同罗马尼亚前来教学的博巴老师参观当时全国美展时,那位老师连连摇头:“你们这些画都像是一个人画的。”通过和博巴老师的学习,让张世范有了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理解,“老师常说:找到了想画的内容,只是作品的一半,找到适合表现这个内容的形式才算完成。”
“色彩是油画的语言,艺术应该是概括性的,无论什么风格,艺术的内涵都不会变。如果能用很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即只用两三种颜色画出多种色彩的感觉,这样才是高明的,如同只用两三个音节谱写出丰富的乐章一样。”这样的化繁为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时候老师觉得你颜色用得多了,就会亲自动手把那些色彩刮掉,如果去掉多余的颜色,你画不出来,就是没悟透。”
记者手中有一本《张世范写生作品集》,记录了他1977年重走长征路的甜酸苦辣。重走长征路的写生之旅,张世范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立志要画出100张写生来,“那真是画画一个月,走路一个月”,走走停停之间,云贵高原的美景尽在他的画笔之中纷现。8月份穿着皮袄在山顶上画画,看着高原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因为缺氧而不能说话,甚至半夜因为憋气而难受得惊醒。但他并不后悔,“画画是艰苦的,想要得到必须投入,否则就什么也得不到。”
艺术才是 无价之宝
“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生活,总是拿相机拍照,再将照片上的图像画下来,而不注意观察和感受,画作里传递的都是表面化的东西。”谈及如今的美术教育,张世范也毫不留情地批评起来:“眼睛和脑子就是照相机,如果想要留住,那就应该靠写生来记录沿途的风景。”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京剧票友,张世范年轻时见过袁世海、盖叫天等京剧名家,这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最近,他刚刚创作完成一套以李少春为原型的京剧《林冲系列》。近一年的时间,他凭着热情和毅力画出了4组油画,每一幅都是大尺幅、颇具气势的画作。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林冲作为主角,是因为他喜欢林冲的身世遭遇和反抗精神。当记者问他对近来火热的艺术市场有何看法时,张世范却表示,他并不关注也不关心自己画作在艺术市场的价格走向,“钱对我没用,艺术对我才有用”。
2011年10月,张世范(左二)、詹建俊(右二)、姜陆(右)、左建华(左)在“有力线—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张世范艺术回顾展”上。
2011年10月,张世范艺术回顾展研讨会现场。
张世范在澳洲。 2011年
张世范在澳洲。2011年
张世范与天津美院副教授、邮票设计家孟祥斌(左)、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张立(右)、油画家沙志国(右二)。 2011年
张世范与张亚光在天津美院。
张世范与画家曹雪蓉在天津美术学院。 2011年
张世范作品:《一定要根治海河》 (亚麻布.1971年)
张世范作品:《孙中山1924年在天津广东会馆讲演》1995年
张世范作品:《炉前工》.亚麻布 1979年
张世范作品:《雨》亚麻布 1981年
张世范作品:《演员》亚麻布 1979年
张世范作品:《常燕荣》 亚麻布 1984年
张世范作品:《浅绿色背景的女人体》 1983年
张世范作品:《人像》 2004年
张世范作品:《小妮》2011年
张世范作品:《京白梨》 亚麻布 1997年
张世范作品:《石榴》 2006年
张世范作品:《月季》 亚麻布 1993年
张世范作品:《花》 亚麻布 1995年
张世范作品:《葵花》 1997年
张世范作品:《玫瑰》 1999年 参加中国小油画展
张世范澳洲写生。2011年
张世范澳洲写生。2011年
张世范澳洲写生。2011年
张世范澳洲写生。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