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采访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王小杰。
谨以此文纪念张世范先生对中西方艺术交汇融合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谈起恩师张世范先生,王小杰教授感慨万千,在对张世范老师的追忆中,饱含眷恋与感恩情愫。作为天津美院油画系主任,王小杰首先谈到了张世范先生在任院长时对天津美院做出的贡献与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做出的努力:老院长不拘一格珍视人才是有口皆碑的。20年前,我曾带一位同学去拜访张院长,他看过同学的作品后,当即大加赞赏,同时说:“画的很好!专业上不错,年龄段正合适,系里面需要人才,进天津属于人才引进,调动不会太难。”我们当时就被张院长这种诚恳热情与雷厉风行的作风所感动,在这位同学坐火车还在回广西家乡的途中,张院长已经把“研究通过,马上办手续”的通知送到家中了。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今天天津美院教师的中坚力量,很多人都是他亲自留校或调回来任教的。上世纪90年代,在他亲自过问、支持下,美院从全国各地引进了许多中青年油画力量,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国内有影响的艺术家和美院油画的骨干教师。
王小杰教授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多年,他是一位阅历资深的艺术家。在天津美院毕业时成绩优异、基本功底深厚、德才兼备,留校任教。之后去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深造,欣得名师指点。在旅居澳大利亚期间,任澳大利亚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澳大利亚墨尔本美术家协会会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理论及技法,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得以体验。正如他言“虽然学过多年的油画,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研究过西方传统技法,但在艺术追求上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平静、统一包容为方向”。从张世范先生给王小杰教授画册作序中,不难看出张先生对自己学生的深情厚爱:“王小杰的艺术跟他旅居国外、吸取别国文化是分不开的。多年后的现在他毅然回到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执教。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与张先生最难忘的一段异国写生经历,至今历历在目:2010年,王小杰教授和张世范老师,还有吕培桓,师生三人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写生。三万里航程,飞机穿云破雾,头上穹苍浩渺,深邃寂寥,脚下岛屿如聚,蔚然神秀。他们在碧海蓝天之间频频举杯,划蓝图、谈体会,释怀至极。“师造化,得心源”,虽在他乡异国,却颇有当年孔子带着颜渊、子路周游列国的味道。乘着天朗气清,他们一路行,一路画,直至夕阳西下。带着恩师的教诲,学子的互助,在壮美的大自然中漫步。既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又强身健体、积蓄力量。如今忆起此程,点点滴滴,不绝如缕,舆味猶然。从王教授的泪光中已然体味:一切都是那么难忘……
“有力线”贯穿在张世范先生的艺术风格里就是:纯粹而凝练,大气、观远、畅怀、神韵于作品中。张先生的油画艺术之所以有着夺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那是和他低调做人和高调画画的思路有着极大的关系,“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的一贯风格看到了张先生做人不计较,善良宽容,吞大气、舒磅礴、储浑厚、显豪爽。张世范先生始终教育学生的一句话就是:要做大写的“人”!他的为人处世和性格作风也充分体现了“有力线”。
在谈到张先生在“有力线”方面的特点及为此所做的努力时,王小杰教授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如果说从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艺术是造型文化,那么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则是线的文化。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均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感知都蕴涵在每一根线中。张世范先生所追求的‘有力线’,即是对博巴艺术成就的学习、借鉴和发展,也是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中寻找契合点。在这方面先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仲川 杨莉)
王小杰
王小杰,男,汉族,1958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1985年至1995年任天津美术学院教师。1995年至2007年旅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张世范(中)、左建华(右)、王小杰(左)在澳洲。
张世范(中)、王小杰(左)、吕培桓(右)在澳洲。
张世范、王小杰、吕培桓在澳洲写生。
张世范作品:《棉花》 1984
张世范作品:《劳模》 1981
张世范作品:《自画像》 1976
张世范作品:《画家之妻》 1976
张世范作品:《仙客来》 1995
张世范作品:《中秋》 2006
张世范作品:《柿子》 1998
张世范作品:《河西走廊》 1999
张世范作品:《不夜天》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