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艺术品通常含有两种成分:一是作品的线、形、色、光、音调的配合;二是题材具有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当人们的艺术创作表现在纸张、画布、玉石、金属等物体上时,不仅具有了艺术审美特征,同时也具有了动产性质。艺术品的确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因为它同时涉及到物权与知识产权两类权能。由于艺术品种类庞杂,不同的艺术品权利范围也不完全一样。像书法、绘画等纯艺术品既有物权,也有知识产权;而宝石等一些亚艺术品有时候只有物权,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艺术品的物权通常指对艺术品载体所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即对艺术品物质形态所享有的所有权。艺术品物权是否明晰,直接影响着艺术品交易的安全。我这里将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例,用一些列文章来集中讨论艺术品收藏中与物权有关的法律风险问题。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中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为三大红色经典,并以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发行九亿余份,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名画,是建国以来创作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1995年该画作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中国建设银行以605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正是这幅名画拍卖,却给作者带来5场时间长达5年之久的诉讼。该案件集中反映了艺术品收藏中与艺术产权有关的一系列法律问题,非常值得总结。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原名刘成华,1944年10月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喜欢画画。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掀起了批判刘少奇的高潮。为了揭露刘少奇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所谓“罪行”,宣传毛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功绩,1967年夏天,人民大学等单位几位研究党史的师生自发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该展览之后由北京市“工代会”、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革博等组织和单位共同主办,展览会的经费由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拨付,物质条件由革博提供。之后便开始到北京艺术院校物色美术方面的人才去安源实地创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红卫兵井冈山兵团”最初确定学生赵某去参加展览会完成画一幅油画的工作,赵某等了一段时间不见动静,就回大连老家去了。赵某走后没几天,筹备单位就通知要出发到安源。因为无法找到赵某,也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196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的刘春华时正好在学校,当时只有24岁,他的素描、色彩作业成绩都不错,便作为替身介入了这个展览,刘春华参加这次活动其实纯属偶然。刘春华顶替赵某到革博去报道时,展览会组织者电影学院的王树樟布置他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根据刘春华的回忆,他随着大队人马在1967年7月1日坐老式低靠背火车抵达安源。放下行囊,他们立刻去访问那些曾参加过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罢工的老工人,也访问了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老红军战士。当时的报道说:“这些老工人老红军激动而自豪地向革命小将们详细叙述了当年毛委员如何来到了安源,如何亲切地同工人谈话,如何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第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传到了安源工人心坎里,从此安源一万七千路矿工人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许多老工人说着说着,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是多么怀念自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啊!”当时安源两派红卫兵斗争得很厉害,刘春华他们不能再在安源呆了,急忙从安源来到长沙,访问了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活动旧址及住地清水塘等,到了长沙没有回北京的路费,就等北京的同学卖了红卫兵小报凑钱寄来当路费。
回京后,刘春华把所收集的资料做了仔细的研究,又反复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先画了几十张草图,但是有关毛主席第一次来安源的穿着颇费思量,因为矿上的老工人已经无法回忆清楚,又不能直接问询毛泽东本人。在草图观摩会上,别人的草图都顺利通过了,但刘春华拿出的草图,引起大家的一番争论,反对意见非常激烈。有人说毛主席到工人中,画面上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人说怎么满天乌云,难道毛泽东来了暗无天日?有的说“你画的是黑画,你敢这样画我们就批判!”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画中的毛主席应该穿短衫,那样更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但刘春华不这样认为,他在安源与工人聊天时了解到,毛主席第一次来安源的时代,一般从事劳动的群体乐意身穿短衫,背斗笠,而通常的文人先生却喜着长衫,出门乐备雨伞。主席身穿长衫、脚穿草鞋是符合当时的先生身份的,也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于是在刘春华笔下,毛泽东便穿着蓝布长衫第一次去了安源。据老工人们的回忆,毛主席到安源时背着包袱,于是刚开始刘春华在色彩稿上画的是毛主席将包袱往肩上一挎,白色的包袱从画面效果看不错。但当时流行说法是“放下包袱”,在正式的油画上就没画包袱。减少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但使画面更为简洁,人物更为突出。作画时,刘春华把重点放在头像上,他参照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一张张地临摹,又收集了毛泽东各个时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照片,不断琢磨研究体会,最终毛主席年轻时的形象逐渐形成了。
196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国庆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北京展出,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受到观众的由衷喜爱和热情肯定。当时油画在中的说明词是“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观看展览后提出,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事后得到毛泽东证实,于是说明词立即改成了1921年。
1968年《人民日报》拟以《毛主席去安源》为名刊用该画,送中央审查,时任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当即批示:“我建议明天‘七一’人民日报、军报发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很好。这幅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听说是青年人画的,拟同意发表。建议属(署)上作者名字。江青68.6.30”。1968年7月,该画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并错将刘成华的名字写成了刘春华。印刷机一开动,几十万张印刷品把作者印成“刘春华”。《人民画报》的编辑知道“刘成华”这个名字,在新华印刷厂看到错印成“刘春华”了,急忙通知领导,军代表速找刘春华商量。刘春华心想既然印错了,总不能重印,那样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又耽误了时间,也就同意将作者写成刘春华。但是由于他学生证上的名字还是刘成华,每次去邮局取邮件都需要先到院办公室盖章,十分麻烦,负责的老师就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以后他也就将错就错逐渐使用“刘春华”这个名字了。《毛主席去安源》印刷出版后,刘春华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正当全国各地大力宣传之时,毛泽东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他对将他画成身穿长衫不甚满意,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这次谈话通过非正式渠道逐渐传开。从此,对油画的宣传开始降温。1969年,历时近两年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但由于政治原因,主办方以“暂停展览”的方式结束了“安展”,由“安展”组织创作的绘画等美术作品全部拨交,由代表国家收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在收藏时即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确定为一级馆藏品,入文物库房收藏。(作者 刘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