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开幕式现场,艺术家薛行彪致辞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12月9日,由福建省美术馆主办的“心境——薛行彪油画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兵,福建省美术馆馆长唐明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谭根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孙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副总编辑许柏成等嘉宾及薛行彪先生的亲友、学生等百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来电祝贺展览成功。开幕式上,福建省美术馆馆长唐明修向薛行彪颁发作品收藏证书。
观众拍摄《白莲之光》系列
“心境——薛行彪油画展”共展出薛行彪创作的油画作品36件,时间跨度从1982年到2016年,呈现出薛行彪四十余年探索中国写意油画的基本历程。展览学术主持郑工将薛行彪的艺术探索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人生中的重大时间,比如: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进修,从明暗走向结构;1983年,云南之行,从结构转向色彩,创作出一大批活泼、灵动的作品,并在1988年提出写意油画的理念;1994年,西藏之行,象征性作品开始显现;1995年,赴日本访学,进入了抽象的自由表达境界;2010年之后,进入武夷山,与天地自然进行交流,回到内心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呈现了山水的自然意象。薛行彪在这40余年的探索期中,几乎每不到10年就发生一次变化,这对于当下的艺术家非常有启发。
观众拍摄作品《高原盛会》(1991年 65X365cm)
展览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两件作品,分别是1982年的《老人》与1991年的《高原盛会》,这两件作品体现出薛行彪早期写实的风格,其它作品则显现出薛行彪对油画语言的“不择手段”式的大胆实践,如1995年日本访学期间创作的《穿越时空》、1997年的《人体》系列、1999年的《欢天喜地》等。2003年的《鱼之乐》则更以撕裂的语言,显现出艺术家的大胆探索。
展览现场
《白莲之光》创作于2014年,系列共有7幅,其中3幅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的“感知中国 走进秘鲁——APEC‘人与自然’艺术展”,4幅作品亮相本次展览。《白莲之光》系列将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莲花与天地洪荒式的大风景进行结合,象征出白莲的圣洁与光明。
《重读经典》系列
《重读经典》系列则以他自己独有的语言、肌理、笔触转译了中国经典山水画,以油画的方式体悟中国古代绘画精神,寻找中国艺术传统源头与自己艺术创作的关系。
观众观看作品《岩语》
这次展览中最新的作品创作于2015-2016年,均是薛行彪在武夷山创作的风景作品,如《风口》、《晚秋》、《岩语》系列等,这一批作品艺术家跳出了客观自然对视觉的束缚,以灿烂纵横的面貌呈现出自然物象与艺术家心象交融,虽然远离了客观具象,却把大自然带给艺术家的感动准确传递给观众,成为薛行彪目前为止在探索写意油画道路上走的最远、最成功的作品。
《鱼之乐》 2013年
旅法艺术家沈远评价说:“这次展览体现了薛行彪先生画风的演变和艺术追求的过程,每个形式都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但在高峰之后,他又去寻求新的东西,这是艺术家最感人的东西,放弃已经有的,去追求新的,这需要勇气。”
观众观看作品《字里行间》(1994年)
在展览前言中,艺术家说:“展览取名“心境”,缘于作品既来自客观自然的感受,更多地出自我内心的“缘情造境”与“异想天开”。我喜欢探索“未知”,希图从中发现某种新的创造的“可能”,也因此始终没有把自己固化在某一个驾轻就熟的“点”上。这很难,但我不敢懈怠。我不看重没有学术意义的“伪风格”,因为我觉得只要我愿意,在所有的作品上打上一个大叉叉,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式之后,在展厅内举行了“心境——薛行彪油画展学术研讨会”,由学术主持郑工主持,来自北京、上海及福州的二十余位艺术家、理论家对薛行彪的油画艺术进行了探讨。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结束。
展览现场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主持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谭根雄研讨会上发言
旅法艺术家沈远研讨会上发言
艺术家孙良研讨会上发言
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兵(左),薛行彪的学生、艺术家张欣欣(右)
薛行彪的学生、艺术家陈宗光研讨会致辞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伟研讨会上发言
青年策展人郑娜研讨会上发言
青年策展人谢儒杰研讨会上发言
展览主角、艺术家薛行彪在研讨会上总结发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