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院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昨天(7月5日),“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王小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担任此次研讨会学术主持。著名油画家、理论家张京生、王元珍、颜铁良、张德建、郑岱、周世麟、孔谦、阎秉会、王惠林、樊海忠、王立宪、马惠武、马驰、郑金岩、姚铁正、姜中立、路家明、段守虹、张小凡、蒋长虹、齐宝成、路洪明、萧冰、蔡青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围绕“写生对绘画意味着什么?”、“在绘画中,人的直观感觉与纯抽象形式有着怎样的关系?”、“绘画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等议题展开长达四个小时的研讨。此外,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因公务繁忙,未能出席研讨会。特在研讨会后,拨冗与大家见面,并对张胜先生的艺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院举行。
2017年5月6日-5月20日,张胜先生的首次个展-《不只是写生——张胜绘画专题研究观摩展》在天津玺朗文化中心展出。张胜的绘画不仅仅是写生,也不仅仅是单纯地、重复地、不间断的画画。他的绘画实际是与世界的交涉,其对话的自由、直观的独行方式,是对自然追问、发现、再发现的认知方式,是通过油画解读上帝创造性语言的精神信仰,是他在语言中的语言形式思维和探索,是与音乐的音色、音韵、音律相通的共振。而展览也不仅仅是张胜个人作品的展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绘画虽与当下的时尚、主流、市场无关,但在他作品里却深藏着绘画与写生、直觉与纯抽象等绘画艺术最朴素、最本质的思考。这几乎是与每个艺术家都紧密相关的学术命题。展览之后,有理论家将张胜油画的特点归纳为:敏锐的直觉,狂热的情绪,野生的原动力,痴迷的坚守,深厚的积淀,对世俗嘈杂的、功利的、碎片化的、工具化的物质世界的超越。
张胜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
张胜艺术简介
张胜,1946年生于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时任《中国油画》主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胜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耕耘画坛数十载,为此而疯狂、为此而着迷,为此舍弃一切世俗的追逐和享乐,像个地地道道的“苦行僧”。他以坚实的写生基础,从自然中提炼他的精神趣味,并以其宽容的艺术态度,容纳东西方对用笔的理解,使笔与色交融为一体,纯粹而唯美。他的写实主义不跟风也不拘泥于传统架构,他唯有忠实于自己的感悟,几十年默默耕耘,从不张扬炒作,也被画界同仁看做是一种美德。他的画作在强调光感、质感、肌理效果之外,更追求中国画的意趣,并表现得不露声色,使人读来惬意而舒适。这种松动的写意效果,对一个专业油画家来说,没有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研习,是不可能达到的。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由郭雅希主持。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实录)
王小杰宣读孙建平的书面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孙建平因有事未能参加研讨会,特发来贺词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他在贺词中说,张胜一直不懈地坚持画家乡的风景,踏实一位不折不扣的画画人。他没有其他的心思,终日以画画为乐。张胜精湛的绘画技艺是国内不多见的。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理念。近些年,他把自己的目光转向自己的家乡,喜欢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不断地迸发创作灵感,发现惊喜。发现在与自然的对话过程当中,不断地探求适合自己的独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画中既有我,也有他。他的风景画色彩饱和,特别是色域的微妙丰富,传达给观众意境耐人寻味。最后,再次祝张胜兄研讨会圆满成功。
周世麟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周世麟:看了张胜先生的画有几个感觉。第一感触,张胜先生的大量写生源于他对美术事业真正的内心追求,他对于艺术的迷恋和不懈的坚持。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人失败了。失败在于没有那份永恒的坚持。在莫斯科电影院画创作的时候,当时我也在,对于当时的经历历历在目。那时候,张胜先生穿着红背心,真是一站一天,画的非常好。我当时崇拜的画家有张京生、王元珍、张胜等。这些画家不仅在于对写生的迷恋,对于环境的认知,还有对于天津发展的变迁,留下了一段很好的印记。现在看来,备案亲切。每个地方都是熟知的,走过也见过。我感觉,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一般的写生,为青年画家树立的榜样。写景是用情,直抒情怀,是对客观对象感受和内心狂妄的追求。在写生过程中,对于趣味、画面的把握和融合,借景抒情,这种心境是朴实的。这就是接近生活,并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关于这点,张胜做的很平凡也很有深度。
周世麟:对于写生的再认识。我们的写生如何打破一般对于写一个名字,还是对于环境,对于平凡的画面,对于景色的完美追求,以及对于志趣的思考,对于写生的重新再思考,我感觉今天看到张胜的画,我有我的一种感触。当历史回归自然的时候,当我们抛下一切的杂念时候,面对的景色的时候,恰恰是时光流失和变迁的见证,以及我们后来痕迹的再生。谢谢!
张京生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张京生:看完了张胜的画后,内心有一些感动。敏锐的直觉,狂热的情绪,野生的原动力,痴迷的坚守,深厚的积淀,对世俗嘈杂的、功利的、碎片化的、工具化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些特点已经非常清楚了。当前,有另外一种写生方式叫做采风。我不否定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有着它的特点,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好多人凑在一起画,从技巧上来讲很精彩,但是他们相互影响,画面感却大同小异,成为了一类。然而,张胜的作品却是他自己的,我为此次研讨会起了名字,就是绘画里永恒的追求。画画总得有个理由,这个理由不是暂时的,就是要有一个永恒性。一位画家,生活方式太重要了。张胜的好多作品都体现着天津的文化。而这就是张生德生活方式,赋予情感的投入。呈现在一件作品中,有没有情感的投入,差别一目了然。灵气容易带来肤浅,但是。张胜的写生作品特别厚重,这个就非常不简单。
颜铁良发言。
著名画家颜铁良:很佩服他的画,首先我佩服这个人,佩服这个人超过佩服他的画。张胜这个人可以说是画家,有的画家名字是画家,实际上有的时候不够画家的份儿。一年不画画也叫画家?一月不画画也叫画家?张胜无时无刻不在画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是我感动特别明显,除了谈画不谈别的。张胜性格直爽,就是一门心思画画。就这点心思,他一坚持就是几十年,真实太难得了。张胜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写生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那份百分百投入的感觉,是他的成就感。另外,也不否认他是一名画画的天才。他的绘画功底基本上都是自学。就是自己的投入、自己的琢磨。与他对话,他能给你讲很多画理,滔滔不绝,像个孩子,极其单纯。手舞足蹈的,有时候还有点返老还童的意思。张胜有一颗童心,童心不老。有时候街上溜弯,说的天上地下多好看,虽然没画但是用画家的眼光看。他那个激情,就说明这个画家的心态,从保持画画的状态,这一点称为画家真是可以的。主要是他身体还行,他会一直画画,他画画不是为了什么卖画,或者出名,他比较单纯,就是喜欢这个东西,画家能保持这种状态是挺不错的。张胜从小虽然考过美院,文革大革命录取了无效,没有让他上,中央美院已经通知了,但是就是错过了机会。不管是聚会还是请客吃饭,有机会就画起来,就是像初中的时候,他一直保持上学的状态,虽然很多时候说“胜爷”,但是还是小学生的心态,这一点也是可圈可点,就像一个小学生。
王元珍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王元珍:我这正经八百说就不会说,我看完张胜的展览,以前知道这个人,但是对他的画看的不是特别多,那次看完了展览感觉真是不错。张胜这个人本身是特别率真,画画特别认真,认真在什么呢,就是不嫌麻烦,就是街景犄角旮旯全要。而且是投入感情的去画,技术不重要,就是感觉画面的真情实感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是作为画家特别重要。你要是没有感情投入,这个画也感动不了别人,所以我这点特别佩服张胜。他不为外面所有的东西所动,怎么出新,就是沉醉他自己对于事物的描绘。所以,我感觉到,生活其实就像自助餐,这自助餐各式各样的,你都取你喜欢吃的。但是,很多去取最讨巧的,但是他不怕麻烦,就是把东西里面一组织,这就是非常好一张画,而且画面特别厚重。有些人画画真是比较讨巧,比较耍帅,张胜不耍帅,就是特别认真,特别笨的地方把所有的都画了,确实是感动人的。
王小杰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王小杰:刚才老师们说的都特别好,我对张老师的画太多的不说,说一点感受,就是朴实。张胜的作品不仅仅是作品,给人带来的是朴实的情怀。这种朴实的情怀使他的作品夹带着特殊的语言。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再现和写实的问题。因为以往一般会认为,当你带着特殊的体验去传达,再现一个场景的时候,不只是写实,这个写实场景里面夹带着个性,夹带着由于个性反映出来一种特殊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跟我们产生一种共鸣,也就是说比照片还写实还像。我对这个有什么感觉,我原来在澳洲有一个朋友说,他吃饭时候请喝一杯咖啡,他说咖啡特别有味,说多少年没有喝到这样的咖啡,但是我品尝到的时候特别有共鸣,这个东西是特殊体验,特殊体验引发的共鸣。
王小杰:写实,比如说现在拍一张六七十年代的照片,让90后以写实的方法,但是怎么也不像,这个必须有心里的共鸣。再现和写实的关系,现在画现实客观当中的东西,可是张老师作品就是画写生,就是画当时的场景,包括现在看到的场景,也无非就是写生,但是传达出来的气息,是我们仅用写实所达不到的。我想这是再现。而,再现是一种情景再现。闭上眼睛有一种梦想和追求的时候,这种追求夹带在现实生活,给你形成一种共鸣。我看过老照片,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称之为一种特殊体验,这个不只是绘画本身。其实张老师的画并没有太讲究学谁的形式,很多是画的外在形式。怎么用笔,从哪里来,然后都用什么手法,其实在张老师画里面就是那么直接的面对这些场景,用最朴实的语言传达,这种朴实的情怀使得语言是特殊的,这个就是我想说的。
马驰发言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记得在一次展览上,我被一幅静物所吸引。而且,由于个人职能所在,每天在展厅里待着,看到的是许多观众也被这幅静物所吸引,都对它感兴趣。这幅画就是张胜先生的作品。后来,和张胜先生接触的多了,我们就聊聊天。每次张老师都非常真诚,从张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艺术生态上,还有各种绘画历史讲了很多,确实是老一代的风范。现在有一个词“老炮儿”,张老师绝对是天津油画界的“老炮儿”。
马驰:看了张胜先生的作品,有个一个感觉,张老师从6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坚持写生,一直画同样的一种感觉的东西。大家知道艺术界从学术界到各种观念,可能变化了很多次。我在在美术馆工作这五年的感觉是,各种艺术潮流、观念,都有这么复杂的快速变化。作为一个画家怎么能够几十年坚持一种状态,这个是需要研究的过程。肯定在几十年里,接收到了很多信息,然后屏蔽掉这些信息,这些都是互相抵消了。张老师能够面对城市的角落,五大道和海河画了这么多年,能够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状态去反复深入这些东西,这个确实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还有一个张老师自己说的,他也是在现在艺术市场非常成熟的情况下,拒绝很多市场上的东西,拒绝很多商品画,他又创作这么多,又有饱满的热情,又在天津有这么多人关注,这样的画家留下这么多作品。以后从历史上来看,这些作品往往就是一个归宿,那就是美术馆。作为美术馆,提前作张老师艺术上的梳理,在情感上也拉近距离。
阎秉会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阎秉会:我觉得刚才看了几位坐那,基本都是学院出来的,我跟张胜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以前经常走动。我能感觉到一点,就是因为特殊时代原因,没有到学校去上学,会造成一个他始终没有在学院,他有一种跟学院较劲的力量和激励,这一点是没在学院的人一定有的。画的好,特别热爱绘画的人一定有。我们在学院的人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在外面一定有这个劲,这种激励是张胜保持到今天,这么旺盛的绘画热情的动力,这个是不可规避的事。你们学院的人画到什么程度,心里肯定有,我相信!他不说,但是他肯定有。这个人没有得到的东西,肯定还要追求这个事。在外面人肯定很多,我说这是一个动力,有的人甚至不干了,我们没上过大学的,可能有的人在外面工作就是不干了,但是他的劲始终特别足,这个是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动力。我爱这样想问题,我不愿意说一些特别慷慨激昂的话,另外张胜特别朴实,这是跟天津人乐于助人内心的善良性格,他的画特别纯朴、浑厚,就是一点不耍帅,就是不投机取巧,这个和做人有关。我经常看到很多画,不管什么画,经常看到两条,一个就是小巧,一个就是单薄,还有一个就是用我的词来说就是聪明画,就是聪明人画的聪明画,比如全国各种画派都有这样的人。比如聪明人画的聪明画,一看就是聪明的画,但是你说多深真的感触没有,这是说人跟绘画的关系,没有这个人就没有这个画,所以这是一致的,也说明这个问题不成问题,是一致的,是完全是贯通的。
阎秉会:张胜对待绘画的态度,始终是一种饥饿感、饥渴感。他如果要是画画特别兴奋,特别满足,比吃什么、穿什么,比任何精神上的满足,就是物质上的满足比不上画画,就是有一种饥饿感,这一点是太难得了。另外我觉得绘画里面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有视觉类型,有智慧型的,有观念型的,有思考型的,就是说绘画界也是非常多元的,更别说艺术界的。我觉得张胜属于视觉类,就是尤其写生,写生我们也知道非常多的好画家,都是非常了不起。我希望张胜,我渴望他的画再往前推半步或者一步。
张胜:我总感觉这句话也给我一个动力,我没有理解半步和一步是哪些内容,但是我自己一定要找着,这个小提对我来讲确实也是一个信任。
王元珍:我接着阎老师说的,画画有各种各样,也有各种类型,所有的画家不可能兼顾所有的优点,那你的优点就是一个,你就坚守自己的优点,就是各尽其能。你就是这个优点,那我就是守着,作为观众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是说都要看一种,那就在各类的画里头各取所需,这样大家相安无事,就是各找各的观众。就是这一点来说,张胜他认为他爱好就是这个,这让往前迈一步很难,做不到不强求。优点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就是守着自己的优点做自己的事情,做到了总有欣赏你的人。
张京生:我的画原来也是画了大量写生,而且我的画都是挺好看唯美什么的,我前五年就有一个感受,我的画如果诞生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之前,我张京生的画还有点意义,现在意义不大,所以我夸了你这么半天,你面临也有这个问题,就是看你怎么走了,比方说看你的画联想到很多大师。但是在这样,你自己有没有一种满足感,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空,这个时间跟这个空间,这个地球上,作为绘画我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画画的理由在什么地方,这是挺难的事,这个不是理论上的事,这个必须每个人得有一个途径。但是这个途径怎么走,那就是这步适合你张胜。但是作为今天学术研讨会,我就把这个感受提出来了,你也可以一条道路走到黑。
颜铁良:张胜也是70出头的人了,我觉得要是再往前走一步,写生和印象可以结合起来,写生也可以写生,没精力可以把自己一些印象,一生的东西用印象的东西画出来,不见得比写生的差。
张胜:今天课题是学术请教,这个展开了挺好无穷无尽,就像你所说,我脑里完完全全就是绘画,老天爷告诉我你什么都不行,就是画画。包括说的问题我一直在考虑,我近些年在绘画的提升,从绘画语言当中发现能够进一步完完全全脱离视觉上的东西不可能,我可以根据我原来的积累,再加上我对绘画语言,加上这种体会和挖掘,你说那些画,这个说也许是以前早有了,我不考虑那些问题,我是考虑自己的收获,我自己种的庄稼自己得的果实,我可能跟别人一样,但是是我自己做的,我这样在做。
郑金岩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金岩:张胜老师是我老师辈的。大约1975年的时候,我那时候13岁。当时老师领我们去河西文化馆,看孙建平老师和张胜老师画头像。发现原来画头发还可以这么画。后来和张老师交往不是很多,包括画教堂,还有陕北的,包括上个月我看过一个什么想法,因为我经过八五思潮,包括现代艺术和运动,现在回过头来快40年了,张老师的画能够留住,这是我的感觉。张老师有绘画性,而且有一个密度,有的画画的再深入,但是你感觉是水的。但是张老师有一个密度,而且确实有绘画性。这个在学院里知道,好画坏画一眼看出来有没有绘画性,张胜老师有天性,就是有的人画一辈子缺少绘画感,这个在学校交往不是特别多,这个是很残酷的,有的人一生有这个东西,有的人没有,连梦都没有梦到过。
郑金岩:对于张胜先生的评价不是诞辰的一次展览,一张拍卖很高的画所能诠释的。对于他的评价而是一生的。天津有好多这样的画家,给我触动最深的,是有连续性和坚持。上个月和王老师和张老师有一次吃饭,就是吃饭的时间进行一次速写,我一看太好了。就是简单几笔我说真有密度,就是油画棒画了两下,可能就是半个小时,这真是天性。有的就感觉没有情感投入的时候,你无法接受,也是写实的,但是这种写实跟写实真不一样。总而言之,我的年龄慢慢大了,通过张老师三四十年,这个形象在我心目当中搞大了,但是就是这些绘画在我心目当中,我自己对我有一个感动。
姚铁正发言。
著名画家姚铁正:其实可能在座的有好多人,包括还有好多天津的画家,就是在1969、1970,整个七十年代,曾经号称天津的巴比松,好多画家都有这段成长,那时候都很年轻,而且都是刚开始初学画,尤其在那个特殊年代,实际上躲在树林子画画,这个时候张胜是一面旗帜。当时张胜非常有意思,在展览上展览的画,前头也没有具体跟哪个老师学过,但是画展出来,包括水粉、水彩精彩的了不得,好像特别成熟,而且特别热情,一般得练很长时间的水平,非常棒。有的包括水彩跟水粉,当时大家印象特别深,就是画的感觉,油画都画不出来这么丰富的色彩。
姚铁正:那个时候一直有一个情况,就是学油画过程里面,一般有点脏,但是张胜的色彩一开始就特别好。我想怎么认识张胜的画,我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就是说了这么一个事,就是关于咱们翻译过来英文美学这个词,实际上这个词如果是从日本人翻译过来,如果这个词直译过来是感觉学,这里没有美和丑,咱们说现在美学,其实美学原译就是感觉学,艺术也没有美的意思,就是艺术。所以咱们后来在这样情况下,出现了有人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代了,进入丑学的时代。这一词就说明一个事,就说明感觉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就是感觉几位发言说到了,就是各种类型的发展,但是不管哪一个类型的发展,其实观念里有个人的感觉,没有感觉这个艺术肯定不成功,就已经不是艺术。情感的投入其实就是人的感觉,这个感觉张胜画特别有意思。尤其是什么呢,尤其张胜有什么特点,张胜的速写能力强大的没法说了,他甚至达到什么程度,上下班一看堵车了,一群人游行,咱们一般画两三个人,他就把游行的人都画下来,甚至几笔画一个上下汽车,感觉还是冬天,还有阳光,就是很奇怪。而且他的速写,这么些年都有这个历程,小时候画小人书,都是临摹小人书学起来,后来练成很概念的东西,这一套速写的方法,就变成很受新国画的人物画和小人书的影响,那种线描基本都是这种。张胜不是那种概念,而是本身就是特别像油画家的速写,是非常直觉有感觉的,里面有没有用线稍微松一点,他的方法是非常属于自己的,但是感觉能够直截了当遗址到油画上来。
姚铁正:在这种情况下,张胜据我所知,这些年对自己也有一个要求,就是对于纯形式语言也在追求,追求到底走到什么程度,已经有这个主观,也就是受你的启发,但是张胜的画里面,上次看德国画的抽象的画,提了一个词特别有意思,他说他有一个想法,想策这样的展览,就是抽象绘画叙事性,就是这个词可以返过来,其实真正画画的人都知道,就是纯写实的绘画里,就是里面的形式抽象美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抽象美感跟每个人感觉直接相关的,是非常独特不同于别人的。张胜也是这一种,张胜的灵感之处,一个是非常直观的速写能力,包括油画也带着巨大的速写性,但是情感性非常强。
姚铁正:比如说看到画的树,树里面有很多国画的情愫,甚至有轻的,有放松、送风飘扬,包括用笔的速度和方向都是非常赋予情感的,这个跟色彩是一致构成一种形式感,这个形式感觉也很重要。而且那个关系非常拉的开,然后用笔和色彩都是一致的,这个音乐感就是有好多画家很难做到的。
姚铁正:我觉得最终我想理解张胜的画,也是八五思潮这些东西,你说张胜是没在学院没理解,这个说法不全面,因为他是中国唯一一本专业油画刊物的主编,他在这个刊物里面,介绍过各种不同流派国际上的大师,所以绝不能以为他不懂,这些信息他都有,而且还主动做了介绍的工作,而且像这种东西也不能强求,有时候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姚铁正:你说当时咱们有很多画家有迷失的过程,当时有一个口号,你可不能重复主义,但是我想一个画家风格是真实的,其实就是重复主义,不断变出很多画的画家,我怀疑不是用自己真的感觉在画。张胜就是体现在自己的智慧,那些东西他都有,不是没有,但是是画自己。不管是画哪种,其实也是画历史画,历史画里面的导演,反正都是构图,写生也不是一个概念,这个大伙都知道,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观念装置,或者其他的行为,或者是一直下手绘画,就是我想在艺术里最重要就是直观性,和人的直观性,人的感觉,这里设计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这些年画画人老面对承载这个,承载那个,我想实际上画承载什么都没有,就是承载看你的画,就是承载着感觉,我们通过你的感觉体会你个人的魅力,就是体现你的魅力。就是正式人格魅力打动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其他的承载不起来,我就说到这。
张德建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建:绘画艺术有三个本质特征,这三个特征,一个是工艺性,审美是一个工艺,还有就是美感,还有一个特征是主体性的特征,我觉得张胜先生的画都和这三个特征很吻合,首先说工艺性,工艺性说了,自己画创作那种,能够拍卖、能够卖钱,但是不喜欢,不向方向发展。无功利性是艺术的前提,没考虑就是喜欢,然后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绘画研究,包括像时尚、不同的潮流,都没有影响。有的时候有功利性的问题,认为绘画边缘要改变自己,这种想法就是一种工艺性。
张德建:再有一种就是感性的特征。就是美学的感觉,艺术就是感觉,就是感性特征,你不用太多的语言,不用靠别的东西去取巧,就是靠感觉、感性,所有艺术最大的特征,所以张胜先生画感觉非常好,自己的感性能够表达出来,就是画面效果非常动人,说明能够把自己真实感情表达出来。
张德建:再有一个就是主体性特征。主体性另一种说法就是个人性。张胜先生通过每一张画积累起来,尤其这么大量的作品都是非常勤奋,个人性是靠每一张这样的画积累起来的。另外个人性也是积累和创造,因为画画的人不会满意自己的作品,但是要不停的探索创造。所以相信张胜先生也是不停的想探索新的表现方式,我觉得这个新不一定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新,如果你探求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这个内心真实是很难一样的。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是不必东张西望。就是个人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写实绘画都是一个方向,比如多种多样的写实,就是非常感人,并不在是写实,也不在画什么,最后本质的东西是落在个人性,也就是主题性,刚才都说到了,就是看这个人,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要想进一步,就是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摘出来,再突出出来,就是自己的内心走就可以了,就是把长处做到自己和别人不同,我觉得实现主题性,实现审美艺术三个特征。
王小杰:有一个科学验证,就是随便捡起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但是由于这片树叶的存在有了春天和冬天的颜色。如果特殊需要加到书签里面,捡一个好看的,这个已经不是树叶的职分了,这个是非常好的,都是有独特的存在。
郑岱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岱: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讨论会,这个讨论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座都是艺术家,在这里联想起来,就是当代艺术研究的新的方法,也就是从现象学引出的,就是直观来观看所有的艺术现象,来追根溯源,这时候艺术家有一个特殊的角度,在座今天的讨论也确确实实讨论了每个人对于艺术的体验和独特的看法,从由现象学研发的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其中有一些方法,要是从每个人的绘画线索来分析来提出一些问题来,今天我在这个讨论会一开始,张老师艺术生涯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那么我们每一个画家能不能摆脱一个时代的影响,时代的影响每个人个性是怎么呈现的。
郑岱:首先,虽然张胜老师在经济社会变化动荡过程中,始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像张京生老师指的永恒,有自己的坚持,始终就是非常对生活、对社会的真挚的爱,发现了这个东西,这个情感始终是没有变化的。第二,形式上不管是画的哪个时代,从形式上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特点,就是画面是丰富的,是有空间的,是有很多复杂的组织形成非常多的和谐,你看不惯是简约的游行队伍,还是整个大的场面,画的每一张风景都是非常丰富的。我对这个感触特别深,因为我画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讲求简约少的东西。我看到张老师的展览,那种丰富、那种力度真是非常令人钦佩。在这里面我想说,情感的丰富还有形式的丰富支撑了画面。
孔谦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孔谦:我想从一个小角度来讲。张胜老师是在天津绕不过去一个人,他的画哪怕像西方学习,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就是怎么用光和色,就是不同于中国传统,像五大道都是张老师在那画,我有时候也看见,就是一样外部的资本进入天津。绕不过去其中一个,由于张胜老师身体非常好,他可能就是不断的画,就是像一个编年史。我觉得并没有完全,他能折射出来中国的变迁,就是一个个体,怎么样去西方学习,像印象主义学习,也要表现出来精神,、。然后用方法和个体,怎么样去表达所见的现实,那个现实的变迁,你可以看到一个资本过来,又看到结构里面的留恋,也可以看到田园东西结构里面起作用,当然这些作用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情况。最后可能会阻碍张老师往前走,但是最重要的是绕过去,就是编年史很丰富,就是不停的把整个编年的,其实从里面都能折射出来中国的变迁,以及个人的精神不屈的部分,这个感受特别强。大的范围说中国,小的范围说天津,张胜老师是绝对绕不过去一个人,每个阶段都有形态,这是最主要的感受,张胜老师确实是心里老师级的人物。
王惠林发言
著名画家王惠林:我就觉得张胜这个人特别率真。张胜很聪明,懂得东西多。抽象画、素描他理解的很深,并不是像大家说的有人认为这个人好,那个人好,人家张胜怎么理解?泼到地上的水就是素描,他是这样说的,可是他不这样做,但是对我有启发。我佩服张胜,但是我没有他这样的能力,我觉得非常亲切,艺术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一个真,我感觉到做人也真,画画也真,很了不起。天津有张胜这样的很特殊的现象,真是不容易。我看过张胜给张小凡改画,有时候感觉还是印象派,自己还挺自得的,后来给张小凡改画真是大师级,色彩笔锋带出来的冷暖真是受感动。
樊海忠发言
著名画家樊海忠:我认为艺术是一个感觉,尤其是绘画,给我感觉印象非常深,就是绘画语言本身的审美带给你的感觉,是一个活的东西。虽然这个东西是硬画那个,但是我留下的印象。我留下印象最好的,就是教堂和雪景。每个人是坚持自己不一样,张胜对于现代形式,咱们有过探讨,比如形式要变,可能跟我自己相悖。我说你就坚持自己的,从我们学绘画的人角度,你这种画是非常会画,就是第一次感觉到我喜欢你的画,别人讲那么多感情什么的,就是这种美感的发生让我感觉有冲击。油画的味道深了一点,更加的好了。张胜是天生的勤劳型。一个人一生很短,就是把自己所长变成所短,那个就错了。肯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你的勤劳,我们俩这次去了,但是和你比差远了,还是有天生的热情。写生都已经说的很全了,郑岱刚才说的可能对你有所启发。
孔谦:其实语汇折射出来很多关系,就是你看你挖不挖了,主体性是在这了,我也说另外一部分,就是学西方一部分。进入到结构里面,张老师就矛盾了,张老师有时候变成两个人,有时候画五大道的时候,契合了印象主义,画了陕北农村残留的对于田园的美感留恋。这个并不在于画这个不好,而是在退过来讲,一个人坚持这个,折射出来感到跟暴力体现出来这样的自主性或者个体性。中国没有全是集体制,折射出来的个性是在这。至于结构里面也是特别难办,不是张老师一个人的问题,学了以后要慢慢把控,所以是特别难的,难的就是刚才说了七十多岁了。我怎么做,我有没有心智和体力支撑变化,这个的确是艺术家。但是张老师刚才说了,有几个素质,比如说功利性的,就是个体不断发挥到极致的追求,以及本体性自发的出现,我感觉张老师是这样。不可否认刚才我说的,在座的都有,你学了这个,又返过来限制你,你再往前走,这个是大家的问题。
王立宪发言
著名画家王立宪:张胜是天津美术绕不过的人物,所有事情都在他身上反映,就是比较完整。刚才说我们接受这种教育,或者西方的文化,我想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座大部分都是美院的学生。张胜按照你说的,张胜是另外环境下的状态,其实恰恰也许是特别可贵的。也许就是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思路,或者另外一个,生活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生活反映状态,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解放以后的文化,大部分还是统一化、格式化,我们的思维形势也都是洗脑式的,可是恰恰张胜提供另外一个方式,也是特别需要我们思考的。
王立宪:我们画家作为个体画家,你想为后人留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张老师还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所有画家应该想的问题,但是这个东西每个人留什么不应该是一样的,是各种各样的角度去留,所以首先大的主体是确定以后,所有的内容都成立,不是说文化包容性非常大。不是某一个对,某一个好,只不过后人怎么吸收我们没有办法。张胜研讨会给大家提供一个特别好的思考东西,其实研讨会还是对于艺术,各种角度谈自己的思路,我就简单说这么两句。
萧冰发言。
萧冰:我是跟各位老师学习的,按照辈分我属于晚辈的,我爷爷萧朗和各位都是同事,我也是在美院上学,在座也有我上学时候的老师。我听了很多前辈对于艺术讲的,包括对于张胜老师画的评论,我更多是学习,就像上课一样。我主要给张老师作一点实事,就是做了这个展览。张老师说以前没有做过展览,我刚开始还不相信,这个展虽然小,但是是张老师的处女展。虽然展厅小,但是来的人非常多。是我已经摘完画还有人看的展览,有钱就是开幕式以后后面人很少,这个就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看出大家对于张胜老师的画展,而且确实没有在大众面前展示过。
萧冰:张胜老师画画的时候很有激情,胆量很奔放,但是一谈展览,我说他胆小,他觉得又麻烦,觉得自己还要画很多,一直还觉得不够,没有达到想办展览的程度。我说不行,正好赶上采访,所以把这个展览办了。总的来说,我作为给张胜老师办了一点实事,但是做展览之前,之前一直看张胜老师画画,我虽然出生在传统国画世家,但是受张胜的影响,觉得艺术不分东西,好的东西都是有共性的。张胜老师的情感投入很有灵气,这个也是我特别感受到的。
萧冰:我跟张胜老师在一块,经常在一块吃饭的时候,他从来不吃饭,都是拿出油画棒给大家画画,我们总开玩笑,已经快得病了,画画已经成为习惯了。量变到质变,张胜老师确实是作为年轻这一代学习。现代人太浮躁,我没有太多资格评论表现的方式,还有绘画的观念。但是我更多的感受,年轻人应该像张胜老师学习不浮躁,认真的学习创作,踏下心来搞艺术,这个状态几乎在我周围太少了,年轻人根本没有潜心大量的绘画,就是画几张恨不得马上用现代的方式炒作,去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这个让我觉得跟张胜老师在一块,是真正艺术家的心态和行为,我们更多学习是这些。
马惠武发言
著名导演马惠武:今天我可能是在座唯一一个跨界的,刚才听了大家都是美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有理论家、评论家,当今能够有自己建树的艺术家。今天因为是张胜的事,从小也是画画出身,跟张胜一起画过,也学习过很多东西,从绘画的角度方面,我就不重复了,因为大家都已经说到位了,我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马惠武:上星期在北京有一个作家刘志云谈到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中国人笨蛋和傻瓜少。他可能泛泛指一个现象,我们文化界同样存在,文化界、影视界、美术界同样,聪明的画家太多了,而真正能够像张胜这样,就是那么默默的耕耘自己的这片田野的人太少了。首先张胜的精神是很可贵,张胜同样时我想起来另外一个环节,美国有一个画家,他的家离纽约很近,大约北京和天津的距离,但是他身边的人说,他几乎没怎么去过纽约,是完全回避的,他就是在自己的村庄,他的成就,获得过无数次美国奖章,霍布尔也是代表一个时期,他就是画周围的事,自己的农庄、自己的屋里、自己的书房,我觉得张胜现在我们看画,有两点支撑他,他有一点俄罗斯情怀,还有一点印象派的手法,他的状态更像印象派画家的一个农夫的形象,让我想起来那么一个人物。他缺少莫奈等人的色彩,缺少XX的高贵,但是他最可贵就是勤勤恳恳的画我的画,这一点我对他感触非常深。
马惠武:大家都在说变与不变的问题,你就是这样画下去,这就是你。我们每个画家成功都是因为根据自身的条件,还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且你画就是画家,可能承担不起哲学家的责任,也承担不了历史学家的责任。把这些剔除了,画家就单纯了。所以现在市场画、商业画都被商业给毁掉了。人们没有精神品质,完全都是商业状态。时尚、时髦商业的状态,已经把我们自己都搞掉了。能在目前,我所接触的拍电影的人,或者画画的人,能够特别清晰知道自我存在的人并不多了。都在被某一种东西,就是使自己慢慢消失了。今天我就是谈谈我的一点感想。张胜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坚守住,只要坚守和完成了,一个人最大的任务就是完成,但是完成各种各样的方法,我觉得你能这样坚持下去,就是这样画,因为你不是到歌舞厅里去,你也不是跟芭蕾舞演员在一起,你就是你的视野,怀斯要是画别的画不出来,你就是画自己,就伟大了!
姜中立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姜中立:和张老师非常熟,但是看张老师作品机会并不是特别多,也就是断断续续看到张老师的一些画。今天看到幻灯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就是有温度的纪实。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张老师作品里面,我觉得他有一个纪实感。通过作品里面画的天津的风景,或者画的外地风景我也去画。在这些景色里,都能勾去很多过去的故事,一些回忆。能够想到很多东西,看到没有去过场景的作品的时候,我也觉得能够有很多的一些想象力。再看张胜老师画的时候,像去这张婺源,我也画过这个角度,我也想了很多东西,并不是我当时画画的场景。而是我去那个地方勾起来当时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张老师基本画都是写生而成。张老师写生作品和特别时兴的大现象,这种有温度的纪实和写生大潮所停留的,对于表象的复制,或者只对形式一种氧化,有的画家画的是一种形式,有的画家就是简单复制。我觉得在张老师作品里面,这种纪实性能够勾起人一些印象的东西,一些回忆的东西,这个是张老师作品里面特别可贵的。
姜中立:张胜老师作品,能够说故事。这个故事是看完之后自己建立起来的故事,就是能够在作品里面,能够看到很多东西。画的一些草,一些树,一个砖,现代一些建筑,和被拆过的老房子,就是等等这些东西都能够感受到,都能够想到很多东西,这个是张老师画的时候,就是这种温度感带有很强纪实的东西。这个是我读张老师原作,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张老师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学习,一直是自我的总结,一种思考,一种研究;但是我觉得张老师的油画语言和欧洲的传统写实油画有特别贴切的地方。尤其到这些国外的博物馆,走的多的时候,看到作品多的时候,反观中国的油画,和欧洲那样一种语言特质,可能还有一些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厚重感,比如说色彩的丰富性,比如说制作上的精致;我觉得中国油画里面,这些方面有很多还没有把特别好的东西给接收过来;我们也许会经历这个过程,会经历比较快,我们从国外油画的学习,到现在做自己的艺术,这个当中对于传统油画的体会,感悟还有一些没有做好。但是张胜老师的作品,看色彩和造型,本身就能够给我们看到很多特别强烈的视觉效果,强烈审美效果的造型观和材料观。看张老师的作品,在语言层面,特别能够感受到一些好油画的气息,张老师的作品,通过语言表达了时间的质感,这是我对张老师作品的印象。
张小凡发言
著名画家张小凡:最近这些年因为我认识张胜比较晚一点,毕业之后来到了出版社才跟张胜熟悉。熟悉以后就经常看他,他没退休就比较玩命的画,包括连环画,包括插图封面,包括在座子上支块油画布就画,以前看的也少,一看第一感觉就是挺震撼。后来接触多了,一个是感觉张胜老师很实在,我拿给他非常诚恳提出很多意见,并不是有些人说你这个不错,他是能提出很多问题。所以经常在一起画。刚才周世麟说了,是从小就跟张胜一起画,我是老了一起画,我迟到了。通过在一起画画,就看从头到尾画一遍怎么画的。后来我听说到西班牙跟央美老师一起画。他比较低调,虽然打交道比较多,但是可能看他画的不多。这次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生猛”,这个就说明激情。光有激情也画不出来,后来我经常提,并不是一味的激情。好多是德国思维,非常缜密的构图,这几条线怎么回事,一开始条理特别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把西班牙表现性充分发挥出来。有时候这么短时间画这么完整,一遍一遍,一般初学有话说就是和泥巴,就是从速写里面感觉到。因为有那么好速写的功底,然后再画这个是一步一步过来。自然就画成这样,别人是不好学到这样的,当然学一样没有太大意义。我就是琢磨他从一开始到后来的过程,就是总缜密,从非常严谨的逻辑这么设计以后,后面加上多年的经验,形成了本人的性格。
段守虹发言
画家、理论家段守虹:我就想另外一个问题,郑岱老师提到编年史,从艺术形态上米勒和胜爷有相似的地方。整个的绘画就是编年史,有艺术评论家评论米勒,米勒一生的绘画加在一起就是农历。就是农民生活的所有细节。胜爷是城市的日历,做的东西丰富性和细腻感觉全都把每一刻的变化都给记录下去了。其他东西我没想到别的人有这个毅力做这个事,就是一种热爱。完全是艺术语言描绘生活的感悟。
蒋长虹发言
著名画家蒋长虹:各位都是我的前辈和我的同学,我和张胜老师认识不算太短,张老师个人比较关注我,给我了很多帮助和启发。虽然我绘画类型和张老师差距比较大,但是张老师给我突出的感觉,他具有非常敏锐,非常良好的直觉,他的艺术感觉应该讲,他一动笔就是接触艺术的本质,他的绘画有一种力量。当你第一眼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是其他的,哪怕我是用剪子剪一个局部,就觉得有深刻性。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看一个东西习惯表达什么内容,绘画本质的东西,创造一种直觉,也创造一种人格。绘画本身有这样一种力量,孔谦老师画也有这种内容,就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绘画一眼就打动我。这个使我想到,确确实实有一种天赋的力量在里头,我们也可以当做一种天才。对于西方艺术本质,从一开始学习的阶段,就非常的注重研究。我记得张老师跟我说,我绘画起点的时候,老师对我的影响就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西方本质性,还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研究,以至于绘画跟踪好几个阶段。后来我发现后期画很多风景,像估衣街、南市都是非常熟悉,带着温度,带着时间的感觉,记忆的感觉,同时他的绘画当中,他的逻辑性和对空间密度的热衷,他喜欢画那些特别繁杂非常秘的东西,而且喜欢画那些非常浑厚的,我猜想有的人说,随便选景,我猜想是有意识选的,每一个阶段研究不同的问题。比如说画了很多类似于四五个人挤在一起的关系,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画的非常自然。
蒋长虹:我感觉看到张胜老师的画,有一种浑厚性,还有一个时间感,我觉得油画棒都是一致的,这个语言肯定是一致的。而且每个阶段研究内容,虽然大家都愿意称为写生画家,实际上是通过写生完成很多问题,完成一些艺术本质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对于天津的情节,比如说画一些老的街景的东西,都画了好几遍。早年的时候走过这个街道,画过很多次,我就联想到一生的时间画这个,说低了一种情感,说高了就是一种形而上。这个包含个人的情感结构、社会结构、艺术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张胜老师对于当代和现当代文化现象,能够起到理解和纠偏的作用,算是一种类型的画家。当代有一种很多类型的画家,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作品当中一个是表达本质,一个是表达天津的情节,这个情节我觉得是自然产生的,是生活在天津,一生之间就在这画这个,就是像怀斯一生就画那条街道,意义就在于绘画本质的力量,还有能够长期的,艺术具有恒久的特点,恒久的特点来说,有他的属性还有创造性,还有人性光辉的东西。
齐宝成发言
著名画家齐宝成:我从小跟张胜老师学画。我感觉张老师的画跟性格有关系,张老师本身是粗中有细,跟身体也有关系,最主要就是热情,有那种精气神,有那个气场。刚才阎秉会老师说的那种劲,那个劲特别难得。有的人画画就是松了,张胜老师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张老师一直勤奋。我是有时候自己懒,但是张老师70多岁还在画,真是挺难得。再有就是写生问题,我觉得写生无外乎就是一种手段,表达一种心理的情感是最重要的。还有张老师特别可贵的,不管怎么变有定性,因为跟过去做中国油画经历也有关系,时尚见的太多了,自己有自己的认识,这也是画画人保持好的状态,自己没有思考,这个艺术就谈不上了。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院举行。
张胜:我刚开始没有讲画画的动因和画画的基本内容,这些不说了,我只说一点我的感受。你看到不是我正式工作的画,我以前当编辑,我更多是担任编辑工作,这是我的本质,画画不是我的本质。但是有一段时间在出版社,创作有创作组,那个是一块搞创作的。其实我更多的过去,大家都知道,那是70年代创作的,画的更多是照片画、水粉画,那时候请到出版社一块助阵。那时候我主要任务,就是搞这方面的创作。那时候水粉画也多,人物画也多,风景是我后来以后画的,包括画连环画,1969年我们到西南写生,那时候我们一块合作。包括刚才看的,我在出版社里面除了画照片画,还搞设计,有时候到外面去拍片,拍片我自己主稿,那阵我干的也挺杂的,但是对我感觉特别好,我接触油画界上上下下的层面,我接触这些层面,对我来讲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包括全国的油画研讨会,还有我自己到国外交流,和各国艺术家每个人有工作室,我是其中一个,当然看博物馆是必然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讲,我虽然在其他方面是失败的。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画太多,也画的不是特别到位,我不满足的原因在哪。萧冰说了在天津搞个展是处女展,画册我没出过,小本也没有出过,好多人给我讲,就是给我赞助多少万我都没有出,为什么?因为我自己感觉我没有达到我想达到的目标,这个可能是一种痴心妄想,但是这种妄想是我一种动力,是我活的一种动力。
绘画的永恒追求-张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院举行。
王小杰:今天大家讨论特别热烈畅所欲言,核心的问题就是艺术语言与精神传达的关系。艺术的一切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现在部分写生作品,看见是外在形式更多。相比,看张老师作品,并没有刻意炒自己的东西,就是真实传达。他的写实并不是所谓的写实,因为有传达的欲望,就是自己有东西传达。因为张老师是真实的,作品是与时代高度契合,是通过外在的世界,实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这些!
郭雅希:从今天研讨会来看,无论是张胜的长辈张老师、王老师,还是平辈的都是张胜老师的良师益友,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都是非常真诚,直指人心。另外非常喜欢他的画和张胜的人,他的画和人一样,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今天参会的人都是酷爱艺术,而且都对艺术有着长期的思考和积淀,所以也决定今天研讨会的质量很高,而且都有不同的角度,都涉及到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本质的东西,就是对于主体性的角度和认识。
郭雅希:虽然每个人都在探讨张胜的画,不仅仅是评判,也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也决定今天研讨会是非常质朴,非常专业,非常学术,非常本质。因为也是非常感性、质朴性的,艺术也是人的问题,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涉及人的问题。张老师、王老师、阎老师都提到人,儿童般的纯真眼睛,这些在很多大师眼中都看见过,像李博、马吉斯、梵高等等。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也使每个人的发言都有一种共鸣性,就是直指人心,都是非常坦诚和坦率的。这种东西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在极端的工具化、功利化的时代,有一种被消失的可怕危机感。但是张胜作品又唤起了,这种就是人性的闪光的东西非常难得,非常珍贵。
(包仲川、刘俊苍)